第42节:布达拉宫(4)

那一月

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修来世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诗中写道: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安得世间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做人还是做神?红尘还是净土?年轻的活佛选择了前者。他向他的老师五世班禅大师纳还了居士戒,摄政王桑结嘉错和三大寺堪布的劝告,都未能使仓央嘉措有丝毫回心转意。

仓央嘉措离经叛道的行为并没有影响一些弟子和信徒对他的虔诚,在他们眼里,仓央嘉措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游戏三昧,貌似放荡不羁,实则清净无染。而那些诗歌,实际上是一些密法修行的体验和比喻,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男女间的情诗。但世间毕竟没有双全之法,这位诗人活佛在他坐床后的第十年,因“耽于酒色,不守清规”遭到“废立”,被解送北京。

此后的故事更加扑朔迷离。有人说仓央嘉措在赴京的途中病死或被谋杀,也有人说他在途中化作清风遁去,从此浪迹天涯,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据说他的足迹到过北京、印度、尼泊尔、蒙古,有人说他圆寂在五台山,也有人说他六十四岁的时候仙逝在阿拉善。

两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位神灵与情种,人们热爱这位神圣的活佛,也同样热爱这位至情至性的诗人。传奇的一生,才华横溢的情诗,使他成为西藏艺术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也是西藏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他的情诗被西藏人民世代传唱,对西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世的达赖喇嘛都是布达拉宫的主人,只有仓央嘉措是布达拉宫的过客。也许,只有走出布达拉宫,他才能完成广度众生的宏愿;也许,他本就不属于布达拉宫,他属于布达拉宫之外的整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有四个地方以“布达拉”为名,一处在印度最南端的莫科林岬角,一处在我国浙江省定海县,一处在日本的纪伊,还有一处就是我们说的拉萨的布达拉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布达拉”呢?

“布达拉”为梵文音译,又称“普陀洛迦”,原义为“光明之树”。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居住的地方在印度的南海之滨,名为普陀洛迦。从此“普陀洛迦”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代称。印度莫科林岬角的“普陀洛迦”是观世音菩萨的根本道场。唐玄奘和尚游历印度时,曾经专程到这里朝拜。

史志记载,在五代和宋朝神宗时期,观世音菩萨都曾浙江省定海县的梅岭一带化身显现,救度危难。因此,梅岭改名为普陀山,成为中国最大的观世音菩萨道场。

西藏人视观世音菩萨为藏地的守护神,松赞干布和历世达赖喇嘛都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们所居住的布达拉宫自然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这也是布达拉宫名称的由来。在藏地的山石上,随处可见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六字真言:嗡嘛尼呗咪哄。人们相信,只要将这六字真言一心念持,便能摧毁一切众生之迷惑,消灭罪障,成就佛果。由于简短易记,六字真言在藏区流传广泛,藏民中很多不识字也不会念经,但是很少有不会念这六字真言。其实,六字真言在汉地也同样影响广泛。

藏民族在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的世界屋脊上生存繁衍,可以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视众如母的情怀是他们顽强奋斗的精神支柱。在藏民族从桀骜不驯的原始状态走向文明开化的过程中,大乘佛教思想,特别是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除了印度的普陀洛迦、中国的普陀山、布达拉宫之外,世界各地还有很多著名的观世音道场,如日本纪伊的普陀洛、斯里兰卡的普德兰港、韩国的洛山等。究竟哪一处才是真正的观世音道场呢?按佛经的说法,观世音菩萨化身千万,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可以说无处不是观世音的道场。太虚大师说过:“清净为心皆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保持清净的心地、慈悲的德行,无论是雪域圣地,还是万丈红尘,都会成为观世音的道场。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化红尘为净土,也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在我们的心里建起一座布达拉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