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灵隐寺(1)

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两峰挟峙,林木耸秀。建寺一千六百多年来,虽多历兴废,但法脉苍盛,大德辈出,为江南第一名刹。

史载东汉明帝遣使往西域求法,使者在西行途中遇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二人,迎归洛阳,建白马寺。摄摩腾、竺法兰二僧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

杭州的飞来峰,相传也和《四十二章经》一样,来自遥远的古印度,而且比《四十二章经》来得更早,也更神奇。

公元328年,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僧人到中国的两百多年后,印度和尚慧理云游到杭州,他认出此山是印度的灵鹫山的一峰,不知道什么时候飞到中国南方,他由此推测此地有仙灵隐藏。为印证此峰确为天竺飞来,慧理告诉当地的人们说,这山峰之中一向有黑白二猿修炼,也应该一起飞到这里了,试一呼唤,果然有一黑一白两只猿猴从洞中跳出。

慧理后来在飞来峰下建了寺,寺名灵隐,取“仙灵所隐”之意。慧理和尚主持修建灵隐寺后,终生在中国传播佛法,并埋骨于此,再也没有回到印度,他的灵骨就供奉在灵隐寺旁的这座理公塔内。

用今天的眼光检视,飞来峰在地质构造上属石灰岩,确与周围由砂岩构成的群山不同。在佛教人士看来,这座山从印度飞到中国并非没有缘故,早在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下讲法时,就曾预测东方的土地上今后将大兴佛法,此峰也许听了佛祖的教诲,自己先遣飞来以待。

灵隐寺建成之后,果然不负其“仙灵所隐”的名字。慧理后,有永明延寿、延珊明教、雪窦大慧、瞎堂慧远、具德弘礼等高僧住持开宗判教,广宏法义;有智一、道济等奇僧大德外示异象,内修梵行。从而使灵隐寺声名日隆,法脉渐广,逐步成为杭州佛教的发祥地,对两浙佛教的传播也起着先导作用,“东南佛国”由此而开。

灵隐寺初创之际为东晋咸和年间,其时佛法初兴,僧众稀少,香火寂寥。直到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赐田扩建,才初具规模,香火逐渐旺盛。

隋文帝仁寿二年,隋文帝派慧诞法师来杭州弘扬佛法,慧诞法师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与莲花峰间栈道修建了神尼舍利塔。

到了唐代,灵隐寺已经形成规模。茶圣陆羽的《灵隐寺记》载:“晋宋已降,贤能迭居……修廊重复,潜奔潜玉之泉;飞阁岩晓,下映垂珠之树。”可见当时灵隐寺规模宏大,高僧云集,声誉可与西部的名寺“洛阳伽蓝”,即白马寺相媲美。唐长庆时,灵隐寺僧道峰专修“华严宗”,信徒甚众。据白居易《华严经社石记》载,道峰在龙兴寺开讲《华严经》时,听众达数千人之多,盛况空前。

会昌五年,唐武宗下诏排佛禁佛,史称“会昌法难”。各地的寺院毁坏殆尽,全国有二十六万僧尼被强令还俗。灵隐寺同样在劫难逃,寺毁僧散,钟寂烟灭,杂草丛生,成了虫鸟盘桓之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荒败景象。后来虽经修缮,但毕竟元气大伤,一时无法恢复旧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