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崇古蔑今的日本人

常常我们旅游到了欧洲国家,你会发现他们都很注重与维护自己传统建筑的外观,当地住民也很重视自己独特的节庆。常在传统节日穿戴起自己国家的民族服装,整条街道、整个村庄的人都盛装出席。这点是自诩为文明古国的我们所不及的。我很少,甚至可说没有见过在什么中秋或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看见我们华人会整个村庄的人特地穿着传统服饰去庆祝。我今天所谈到的都是一些自己的观察和心得,并非严谨的学术调查,因为我想认真地调查起来或许问题更严重。这些发生在你我身边随时随地都在上演的文化现象,各位同学不妨偶尔静下心来观察,绝对会让你有完全不一样的体悟。我一向很关注这些文化现象,有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后来我的文字因缘际会地跟杰伦的音乐相结合,所以才创作出那么多“中国风”的歌曲来,并且很荣幸地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与喜爱。

讲到质感的问题,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这个国家。日本人的思维很奇特,他对中国人一直有种崇古蔑今的心态。他们极度崇拜古代的中国,像《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典故,他们都很熟悉,甚至比中国内地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要熟悉。他们不仅崇拜而且还继承下了一些中华文化。比如日本的小学生到现在还有书道比赛,国家也很重视书法这项传统,也并不认为这是外国的东西。如果到东京街头,随便找个路人问他们关羽、张飞、孔子、孙悟空等,他们都知道是谁,甚至已经将他们吸收进自己文化里,并且消化成电动玩具、漫画等。但他们对这个世代的华人,特别是清末民初的华人,骨子里常加以蔑视。下意识里总觉得清朝以后的华人(或为汉人),整体的国民素质不如他们,科技不如、经济不如、卫生条件不如、法制观念不如、武器枪炮弹药样样不如。当然此类刻板印象近三十年来已有大幅度的改观,但总体而言,他们下意识里可能还是认为自己比华人高一等。

为何他们会有如此自以为的自信呢?他们凭什么呢?!我去过日本,发现他们对美学设计是很讲究的,整个城市里的居民穿着打扮都有很自己的风格,也就是有型。这所谓有型,其实就是本次议题所要探讨的质感。他们的街道一般而言都相当干净,连一个排水沟的盖子都有城市的特有标志。整个街道的招牌、店面,都很素雅。他们很重视产品的包装,也很重视古建筑的维护。美学的观念很发达。如果说拿中国文化跟西方文明来强加比较,或许有人会说因为文化的源头不一样,思维本来就会不一样,因为一开始他们的建筑、绘画、音乐等文化的方向就跟我们不一样。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么日本就是最好比较的对象了,一样受儒家学说影响,并且使用汉字的东方人,文化源头的同质性很高。但他们对传统文化却很用心去维系,举凡茶道、剑道、书道、能剧,以及成年礼等,还有相扑。相扑是一个国际运动项目,延续了几千年都不曾中断。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观察、比较的。

一般而言,电影、MV中如有需要出现婚丧的场景,有需要唯美的画面时,通常剧组都会整队拉去教堂拍摄,或是到充满十字架的墓园取景。就算没有受过正统美学的教育和训练,我们一般人的眼睛都还是会凭直觉分辨出好跟不好,美与不美。每当我看到犹太人逃难的纪录片时,我就深感讶异,五六十年前犹太人逃难时的穿着,甚至在市区被德军集体遣送时的服装都是很整齐,有一定的素质:男性都穿西装大衣,戴帽子;女性则都会拿个小皮夹,或拎个皮包之类的;也没看到任何一个犹太小孩是打赤脚的。此时他们的身份是难民,但其民族整体表现出来的教育水准,则很令人敬佩与感慨。犹太人是一个很优秀的民族,这个民族出了许许多多几乎与其人口数等量的科学家与艺术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很大。我个人觉得他们是个质感很高的民族。我以前总是想为何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跟犹太人相关的电影拍不完呢?原来因为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科学家、艺术家,每个人对美学的追求有基本的素养,整个民族文化有一定层次的水平,所以这里面很多关于心理层面的故事可以发掘用来拍电影。但我们相关的电影,至今我还没有看到一部很好看、拍得有质感的。我常在反思,到底是因为我们的电影工业不强,还是因为种族的心理层面很肤浅,没有东西可以发掘呢?如果你个人不要求与累积身为人的质感,最后极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体文化分量的累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