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IsaMiracle(1)

许田:生物学家、美国耶鲁大学遗传学系副系主任、终身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遗传学专业,1990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90~199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随遗传学家G.Rubin做博士后,发明了在全世界果蝇实验室中广泛使用的镶嵌体分析技术。该文章是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1993年到耶鲁任教,拥有多项国际专利。1984年获耶鲁大学奖学金,1990年获美国优秀博士后奖(H.H.Whitney),1995年获美国优秀青年科学家(PEW)学者奖,1997年成为著名的休斯医学研究所成员。

曹:我知道您在耶鲁的时间很长,一直都在医学院吗?在耶鲁的中国学生中,医学院的数量是不是最多?

许:我在耶鲁20年了,一开始在生物系,后来在医学院。在耶鲁的中国人中在医学院的数量最多,因为医学院的经费最充足,占耶鲁整个学术研究经费的70%左右。耶鲁的医学院做的研究很广泛,不完全限于临床方面的研究,其他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很多,所以吸引了各个领域的学者。

曹:你觉得在耶鲁医学院的中国学生有什么特点?

许:以前去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不喜欢学医学,因为他们觉得,在中国最好的学生不进医学院。但在美国,医学院非常受重视,经费又多,医学院的质量是最好的,最好的学生去医学院,这是中美医学院的区别。在耶鲁医学院的中国人有三类,研究生、博士后、工作人员和教授,其中博士后最多。

曹:中国有些学生误解了博士后,以为这是一个学位,其实这是一种做研究的工作。耶鲁的医学院有没有硕士研究生?

许:没有硕士,生物医学领域现在基本上没有硕士。有些人读博士读了一段时间,发现不适合自己,于是中止了学习。只要他能通过资格考试,是可以拿硕士学位的。

曹:所以在国内本科毕业的学生,去美国医学院深造只能读博士。在耶鲁医学院的学生背景很多元,就像个大熔炉。

许:是的,学计算机、生物、物理、化学的都有。因为生物医学和其他学科有很多的交叉,需要用到其他各学科的知识,所以医学院的学生也很多样。

曹:你觉得在医学院的中国学生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许:中国学生很勤劳,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弱,这与中美教育的区别有关。尤其是刚到美国的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差别十分明显。中国学生特别关注上课,不注重实验;美国学生很重视实验,课程通过就行。中国学生花很多时间上课,为了要考个好分数。其实以后读博士后或者找工作,没人问你考试考几分,都看你研究能力怎么样。衡量研究能力主要看两方面,教授的推荐信和你发表的文章。因为作为研究人员,独立研究能力最为重要,这不是上课和考试能培养的。

曹:你觉得在中国的本科教育中,学生动手创新的意识不够,以至于他们到了美国还有这样的惯性?

许:是的,中国学生在国内独立做实验以及动手能力的训练太少,应试的东西多。

曹:我了解到,复旦生命科学院现在开始重视这方面的训练了。

许:是的,复旦、北大生物医学方面,本科生动手实践的时间比以前多了,能力也比较强。但中国其他大学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比如说,在面试学生的时候我发现,像浙江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学生动手机会却比较少。不是学生不聪明,是学校创造的机会还不够多。

曹:留美的中国学生如果经过努力,度过了开始阶段,动手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还有什么优势?

许:没有,耶鲁是很优秀的学校,里面的学生也都很优秀,中国人没有特别的优势。

曹:有些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之类的,可能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在生物医学方面有没有类似的优势?

许:我觉得医学、生命科学领域注重科技创新,而这恰恰是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要说优势,唯一的优势就是这些学生是挑选出来的天资很好的学生,他们在哪里都可以很快地适应。但耶鲁医学院集中了全世界有天资的学生,中国学生的这种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了。

倒是劣势很明显,中国理科学生不重视语言能力,这是最大的障碍之一。语言能力对科学研究很重要,博士后最后一个台阶上不去往往就败在语言上。科学也是一种交流的过程,不懂语言,不能有效地沟通,是中国学生很大的劣势。创新动手能力的欠缺,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了,也比较重视,但在语言方面中国学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我们在招收教授委员会和晋升教授委员会上发现,很多中国人在语言上吃亏。

新东方在和学生交流时,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一点,语言能力很重要,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托福、GRE考试不一样。我们学院招聘教授,一个位置通常有300多份应聘材料。研究方面做得好的,十个人里有六七个是中国人,从研究成果上看中国人有一点点优势。但一面试,局面就不一样了,最后没剩几个中国人。中国人发文章的数量可以排名一二,但面试、做报告的能力不行,主要还是语言的问题。

曹:是不是做科研的人没有很多机会提高语言能力,跟他们的研究环境有关?

许:不是,本来就是外国人,英语能力肯定比较弱。很多人在国外又不重视,中国人在国外都喜欢扎堆,这本来很正常,但对提高语言能力,融入美国社会就没有帮助了。多数人一直要等到找工作才发现语言这方面最欠缺。你申请经费,要通过语言把好的思想告诉别人,你发表文章、做报告、管理实验室、和同事交流,语言的沟通都很重要。所以在美国,对处于最上层的中国学生来说,语言是个大问题。语言能力不能一下子突击,要平时细水长流,我们这个领域留学人员中最出色的往往在工作发展最后阶段因语言能力而受阻。

曹:很多人以为只要去了美国,英语自然就会好,这是不对的。您认为,什么才是导致他们不能过语言关的重要原因?

许:思想上没认识到。很多中国人觉得和外国室友住,沟通有问题,可是有问题才会有进步啊。

我刚到耶鲁的时候,外国老板很喜欢我,觉得我独立,一个人埋头做研究,一个月后发现是我语言不好,不能沟通,所以只能一个人做。从此他千方百计提醒我学语言,他说当你做报告时,一半人要睡觉,你就失败了。他建议我去上英文课,我拒绝了。他不要我做实验,说我不在乎你的研究结果,我想培养你这个人。他建议我去英语夏令营,我也不愿意,我觉得我来美国是对科学感兴趣,英语只要专业领域的东西基本能听懂、看懂就好了。

后来老板有办法了,他把我找过去说,“我招了个美国的女学生,我让她跟你一起做实验,你们谈恋爱,保证6个月就解决语言问题”。那时候“文革”刚结束,思想很保守,高中都不和女同学说话的。我当时很犹豫,中国人的思想,老师像父母,他的话不能不听,我只好硬着头皮去跟老板说:“你为什么要我和美国人结婚?”老师这才觉得问题很严重,他说:“我叫你谈恋爱,没叫你结婚啊。”后来导师又想了别的办法,每星期给我买英文小说,定期检查我的进度,问我第100页讲什么。但我当时对学语言始终持不重视的态度。

后来我去伯克利大学做博士后,第一次给实验室做报告,提出了很有意思的一个设想,这个设想的结果现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在用。我当时在提这个思想的时候没有人听,而且当场有人取笑我的发音,我开始觉得耶鲁的老板说得对。我在耶鲁的老板人很好,实验室每个人的生日都记得,你英语讲不好,他也很耐心,听不懂,就多听你解释几遍。伯克莱的实验室就不同,它是当时美国最热门的实验室,里面的人很高傲,你讲不好,他们没有耐心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