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这一点我完全同意,回国以后我深刻体会到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性。
曹:新东方的学生里,有想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还有想去母语为非英语的欧洲国家的,你当时对选择留学的目的地有什么考虑?
马:我觉得无论在哪里学习,只要走出了国门,经历一种全新的教育系统,不断地自我反思,都会有自己的收获。不同的国家有各自的优势,所以选择国家要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奖学金、自己目前的水平和积累、自己希望通过留学达到的目标等等。我选择美国,是因为我在国内是学习计算机的,我对自己的专业很有兴趣,也希望自己以后留在这个领域工作,这个专业在美国发展得最好,去美国学习这个专业最具有挑战性。
曹:我在复旦读本科的时候,公派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习过。澳洲一流大学的学术实力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耶鲁确实有一些差距。不可否认,那些也是非常好的大学。每个国家都有特别突出的学校,不一定去美国就是最好的选择。国内有些家境不错,但学业不怎么突出的学生比较愿意去澳大利亚、新西兰留学,所以那些地方中国留学生的整体水平似乎被稀释了。现在去英国自费留学的机会也很多,签证也容易申请了,英国大学的文凭含金量似乎有所下降。很多人觉得,最优秀的人都选择去美国留学。
马:看你怎么定义优秀。我个人觉得,去留学不是为了证明给周围的人看我有多优秀,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当然大环境很重要,所以不管去哪个国家留学,我们都希望去一流的大学,可以是整体实力一流的大学,也可以是你感兴趣的那个专业一流的大学。
曹:我知道对于在新东方教GRE的老师来说,美国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当时你的学生向你咨询留学的事,你是怎么指导的。现在你经过在耶鲁6年的磨砺,充分体会了留美生活的每个细节,也遇见许多来实现“美国梦”的中国留学生。如果还有学生来咨询你要不要去美国念书,你打算怎么回答?
马: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所以我想多 嗦几句。
我觉得出国深造是每个年轻人参与全球化过程的捷径。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世界离你有多远?记得自己小学的时候做过一道应用题,说光速每小时30万公里,地球的直径是1.2万公里,光绕地球一圈只要0.13秒。当时实在想不出这道题目有什么应用价值。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世界上每两个人之间的通信都可以在0.13秒以内完成。我2001年来到耶鲁,在进行互联网研究的同时,也享受着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现在,我不但可以随时和远隔半个地球的父母进行语音通话,还可以看到他们以及我们家小狗的即时状况。在我们每日习以为常地使用互联网的同时,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了一个新的全球化的浪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