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怎么会呢?根植在血液里的往事,会有本能的条件反射,弹性惊人。在之后的采访中,时间如流水。
“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并不是很多,真正有独立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也并不是很多。周国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这位学者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这是新浪网读书频道上的介绍,看过的人都觉得智慧的距离太过遥远,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只想咂吧出来一点儿生活的滋味,哲学的品相融不进粗茶淡饭。
作为周国平本人,他的文字只是一种成全,成全了他的生活内容,他说过:“相信我是一个勤于思考人生的人,其证据是,迄今为止,除了思考人生,我几乎别无作为。”所以,文字对于他来说,是干粮,不吃就会饿!
很欣赏他曾经对文学的一句定义:文字的确不能替我们留住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它又不愿退而去记叙其次好的东西,于是便奋力创造出另一种最好的东西,这就有了文学。
记录文字创造的生活,也让书写者拥有了更好的更杰出更出彩的生活,生活的营养相互积压彼此输送,怪不得会有人永远文思泉涌,永远精力充沛。
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它在那里。”周国平对经典的崇尚是由衷的。
在回忆他和郭沫若之子郭世英的真挚友情的时候,他更多地谈到了他的感恩--哲学的入门,文学的积淀,经典的审美,是这位挚友给予了他生命的内涵。采访中,他的眼睛里泪光点点。霎时间,没有了言语,沉默,空气突然有了重量,包裹着往事倾泻而下。在几十载春秋之后,在淡定中早已看透悲欢离合的他,此时的泪,竟然无法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