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房价下跌,普通老百姓该感到高兴吗

《蜗居》火了,顺便也为“房奴”一词做了普及,让全国人民开始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其实,《蜗居》的火只是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在于公众越来越不能忍受的高房价,《蜗居》不过是把高房价再一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已。

2010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联合发起的“2010两会调查”结果显示,网友对房价的关注程度高达63?2%,已经超越对腐败问题的关注度。

房价为何屡调不下甚至越调越高?问题到底出在何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下我就从各种因素入手深入剖析高房价这一顽疾,并提出影响房价的多重因素,指出其根源所在

2008年8月份兴业银行的中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地区房价下跌比例有的已经超过30%,深圳房价下跌幅度尤为明显,主流的观点是超过40%,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交易情况也十分清淡,与此同时,各地百人千人购房团热潮此起彼伏,似乎普通购房者夜夜等日日盼的购房梦就要圆了,然而笔者在当时便著文指出,这样的高兴为时过早。

导致上一轮房地产业调整的因素,并不完全来自政策,通货膨胀、宏观调控、经济不景气都是原因所在。早在2004年政府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调整政策便开始出台,但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房价并没有降。这种背离初衷的现象一方面使老百姓再次发出质疑的声音,另一方面使向来备受媒体关注的房价问题又一次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

是什么原因导致房价的飞涨?供给失衡乃是重中之重的因素之一。任志强说房子是造给富人住的观点成为众矢之的,但就我的观察和接触的业内人士来看,他的观点在房地产业内是得到认同的,房产是商品,在市场化的运作中,经济组织和资金的逐利本质决定了开发商必然会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道德约束力,指望地产开发商发善心薄利售房,显然违反基本经济原则。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充分的市场运作下我们就看到了地价飞涨、地王迭出、房价飞涨的情形。而房价飞涨的结果就是普通收入阶层的购房梦越来越遥不可及。

我们都知道,供给和需求形成市场,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供给和需求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从需求上看,市场运作的结果是,有钱人拥有的房产多达数十套,而一般的收入阶层却一套也买不起。拿上海为例,流行的说法是:中心城区住的是外国人,内环以内住的是外地人,中环至外环才是本地的老百姓,这形象地反映出了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问题。

居者有其屋,房子问题在任何国家都关系国计民生,市场缺乏一般收入阶层可以消费的房产,这样的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还是以上海为例,早在2004年的一轮房产价格上扬之初,上海市政府就提出了两个一千万的目标,即一千万的经济适用房,一千万的中低价普通商品房,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增加有效供给,调控市场,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这样的做法也正是国外多数国家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但在以GDP为衡量标准、要求出政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地方政府缺乏动力,他们往往对问题视而不见,即便是上海市政府的两个一千万,也是悄无声息地被搁置,直到中央三令五申之后才又提上日程,但推向市场的日期以及这样的供给量对市场的影响效果,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2009年全国保障房建设计划只完成1/4的数据却表明,地方政府依然没有提起兴致。

2008年房价的确是跌下来了,似乎点亮了普通购房者的希望之光,的确也有不少家庭在回调的时候买到了较为便宜的房子,但是我还要重申的是,上一轮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并不完全来自于政策,乃是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反映的一部分,宏观调控卡住了资金链,通货膨胀和对宏观经济预期的悲观抑制了消费,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房价下跌,也只有部分急等住房的购房者被迫买入捡了便宜,因为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如果富人都对未来保持谨慎,那么一般的收入阶层,他们的钱袋也会随着通胀和经济的不景气而变得更瘪,又有什么理由会更乐观,对如此大额的支出而不担心呢?

2009年保障房建设只完成计划的1/4这一数据也再次告诉我们,如果宏观经济真的出了问题,房价在宏观经济的影响下大幅回落,中央乃至地方政府是否还会保持干劲来做似乎在他们看来已经不是问题的事情,而如果不这么做,等到形势一旦好转,房价又会回到原来的价位甚至更高。

所以,在我看来,对于一般收入的购房者,市场结构性供给矛盾不解决,房价再跌我们也没有值得高兴的理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