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锅抢饭吃,供给结构性矛盾是高房价的短板所在2

房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结构性的供给矛盾。如果一旦政府下决心、狠心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话,这势必会改善结构性的矛盾。也就是高收入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不在一个锅里面吃饭了,这会对原有的供求体系造成冲击,这是肯定的。

用经济适用房抑制房价效果明显的城市,在我的观察中,克拉玛依可算是成功的例子。克拉玛依有40万人口,当地政府对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一直不折不扣地执行。单2008年七八月份即一次性推出万套经济适用房,40万人口的地级市,这样的量就像是定海神针,即便是城市人均GDP十多年一直位居全国第一,购买力强盛,但房价却始终温和上涨,市场表现十分健康。虽然上海等一线城市市场的规模大,如果分割成若干小的市场来看,道理是一样的。所以,结论是,经济适用房的大量推出一定会对价格形成较大影响。

经济适用房的购房者是否可以真正受惠?到底该不该建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房可能会造成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有消息称,在北京的一些经济适用房小区,停放了很多豪华轿车;比如,可能会形成人为的阶层划分,使有的人买了经济适用房也不愿意住,或者住了一旦有钱也会搬走;又比如,因为经济适用房售价低而造成质量问题;等等。

但我觉得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看政府的决心,不能因噎废食,比如在上海,经济适用房也可以建在市中心,为什么不可以,这是技术上的问题。

还是举克拉玛依的例子,商品房价格卖到4000元/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只有1300多元/平方米,这样的房子谁说不能惠及普通的民众?那是说假话,当地人连夜排队购买就是最好的论据,而且据我了解,涉及腐败也并不明显。

所以,在我看来,能惠及一般老百姓的经济房就应该大力地建,至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比例,谁主谁次,完全可以让市场来检验。哪个更有效、更持久,一切让市场说了算。

立法促保障房建设刻不容缓

截至2009年5月底,多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数据显示,销售量已经超过2008年全年,日子开始好过的开发商紧接着便树起涨价大旗,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6月10日公布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2009年1~5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5.5%,销售金额同比增长高达45.3%,5月份商品房销售均价比4月份上涨了3.9%。

短短的半年时间,开发商完成了从杨白劳到黄世仁的转变,2009年初还要险些绷断的资金链,到了5月已经是财大气粗“不差钱”。

上演过山车行情的原因除了政府出台多项刺激政策外,宽松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2009年国内新增信贷为市场输血近10万亿元。

2009年5月份前的数据即显示,全国60个重点城市共推出住宅类用地面积1400万平方米,环比增加7%,同比增加4%。住宅用地成交面积1114万平方米,环比微降2%,同比增加99%。2009年6月11日上海公开招拍挂的7幅地块有数十家开发商争抢。土地市场激烈竞争的“盛况”再现,7块土地全部被拍走,拍卖款合计达23.58亿元。

不只是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土地市场也是一派火热景象,刚刚从公众视野消失不久的地王,又开始频频现身。

楼市量价齐升,土地市场一片火热,地价楼价再入上升通道,温州购房团重返市场,这一切引起市场强烈关注和担忧。2007年房价暴涨还历历在目,2008年短暂的回调后,2009年房价便全面创了新高,以后市场会怎么变化,调控了10多年的房价难道就真的下不来吗?相信这是每一位计划购房的消费者共同的担心。

购房者的担忧不无道理,2008年5月国务院发文13年来首次是下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的文件,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政策使得进入房地产行业的门槛骤然下降,这进一步加强了资金进入房地产业的动力。

有数据显示,2010年的信贷规模是8万亿元,以后几年因为中国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不会更改,因此流动性将持续宽松,房地产市场即便不会再掀2007年和2009年的狂潮,而再次滋生泡沫则完全可能。如果情形如此发展,如果国家保障性住房仍然不能按计划推向市场,房价和中低收入阶层的背离情形将越来越严重。

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模式面临跨越瓶颈、经济结构优化甚至要触及政治体制改革,而中国改革在深水区徘徊也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改革的第一阶段为何受到广泛的认同,那是因为它触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保障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让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有了提高,而目前改革的阶段需要满足和解决的问题日益多样化、尖锐化,很多问题到了不动根本无法解决、动了根本可能会乱的地步。

而房价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更是这些问题的代表,在这个牵动千家万户的根本性问题上,目前的情形已容不得我们再有半点马虎,不主动深化改革,人为地拖延时间越久,可能日后面临的调整将会越加剧烈,我们付出的代价将越加昂贵。

从这个角度看,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破解公众普遍关心的“住房难”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