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丰岛遇袭,济远战舰上以方伯谦为首的官兵先是以功受奖,声震宇内,而随后不久,指责不平之声便纷至沓来。同时遇袭的鱼雷艇“广乙”上的官兵、亲历战场的多名洋人,甚至来自日本一方的证词,都指证方伯谦及济远舰并未如最初所说那般“作战激越,以尾炮退敌”,而是“升日本旗,抱头鼠窜”。更耐人寻味的是,有迹象表明,李鸿章、丁汝昌这两位直接主管的官员,似乎在第一时间就发现此案的疑点,为何他们却又同时选择了三缄其口、不置一评?
捷音变奏曲
1894年7月16日,鉴于日本就朝鲜交涉一事所持的强硬态度,在主战的清流派影响下,清廷做出“如势不可挽,朝廷但有主战”的决定,严辞饬令李鸿章迅速准备对日战守。针对当时日本军队已经占据汉城、仁川等朝鲜南部重镇的情势,李鸿章从北洋陆军中抽选精锐,一部从北路进军,意图进扎朝鲜北部重镇平壤,与日军形成南北对峙的制衡局面,另选一部,由海路直接运往朝鲜牙山登陆,增援最初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出的叶志超、聂士成等部,希望以此和北路驻军南北呼应。
7月23日凌晨,日军连日威逼朝鲜政府改革内政不成,悍然出兵占领王宫,建立傀儡政权。取得所谓驱逐在朝清军的授权后,日军又于25日在牙山湾丰岛海域突然袭击中国舰船,挑起了丰岛海战。海战中,北洋海军“广乙”号鱼雷巡洋舰力战伤重,被迫在朝鲜西海岸搁浅自焚,租用来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被日舰野蛮击沉,运输舰“操江”被俘虏,唯有“济远”号穹甲巡洋舰全身而退。
26日早晨5时49分,伤痕累累的“济远”舰回到北洋海军驻泊基地威海。得到战事发生的消息,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急忙于当晚7时率领“定远”、“镇远”等海军主力舰只出发,前往战地一带搜寻日舰。[1]“原冀截冲寇船,麇其一二冠军者歼击之,庶微足雪死士之冤仇,泄臣民之公愤。”[2]有关丰岛海战的具体情况,则由“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向李鸿章作出直接汇报。
“二十三日,突有倭兵船多只,在牙口外拦截我兵船,彼先开炮聚攻,‘济远’等竭力拒敌,鏖战四点钟之久。‘济远’中弹三四百个,多打在望台、烟筒、舵机、铁桅等处,致弁兵阵亡十三人,受伤二十七人,并水线边穹甲上有钢甲处遮护,只一处中弹,机器未损;倭船伤亡亦多。午时我船整理炮台损处,倭船紧追,我连开后炮,中伤其望台、船头、船腰,彼即转舵逃去。但见‘广乙’交战中敌两炮,船即歪侧,未知能保否。又运送军械之‘操江’差船适抵牙口,被倭船击掉。英轮‘高升’装兵续至,在近牙山寸峻西南,亦被倭船击中三炮,遂停轮而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