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甲午》:海军:逝去的亚洲第一(2)

清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内兴起了创办近代化西式海军的浪潮。在清政府建设海防的布署图上,原计划由北洋通商大臣管辖的北洋水师负责今天的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沿海防务,而南洋通商大臣管辖的南洋水师负责余下的从江苏直至南海诸岛的防务。实际操作中,因为经费有限,该项规划逐渐调整成优先发展防御京畿门户的北洋水师,而南洋水师因为辖区内福建船政上奏将部分造成的舰只编组为船政水师,分解了福建、台湾海峡的防务,两广总督又独自在绿营广东水师的基础上,改换蒸汽舰船,分解了广东、南海诸岛的防务,至使南洋水师的防区缩水到只有江苏、浙江两省,重要性也随之降低。

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李鸿章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全力建设北洋水师,紧追世界潮流,陆续从英、德等国购买了一批先进舰船装备,并且聘请国外海军军官,模仿英国海军模式,严格训练。1888年清政府颁布了带有确定部队编制意义的重要文件《北洋海军章程》,将北洋水师正式更名为北洋海军,虽然名为北洋,实际就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支国家海军。此时的北洋海军,是一支拥有25艘舰船,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军队训练水平不亚于西方的远东海上劲旅。因为舰队中有“定远”、“镇远”2艘称雄亚洲的一等铁甲舰,北洋海军当时也被誉为亚洲第一。

然而,那已是1888年的往事。从1888年之后,清政府认为海军建设已经一劳永逸,不懂得海军是一个需要连续投入、不断更新的军种,反而紧缩开支,甚至在户部尚书翁同 的主张下,严令禁止再添购新的舰、炮、军火。正如李鸿章在报告中所说,除去不能出远海作战的鱼雷艇、蚊子船、练习舰、运输舰,以及舰龄过老,随着岁月的剥蚀,已经从购买时的概念舰沦为落后老舰的“超勇”、“扬威”外,北洋海军的主力的确仅仅只有8艘军舰。至于其他

3支非经制的舰队,除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总督的两广将广东水师3艘主力军舰借调给北洋外,南洋和船政水师或是军力不济,或是训练不足,根本无从支援北洋海军。囿于种种原因,在奏折上李鸿章只说了军舰的数量,没有交待这些所谓的主力舰当时的技术状况。铁甲舰“定远”、“镇远”和巡洋舰“济远”的舰龄都将近10年,巡洋舰“经远”、“来远”、“致远”、“靖远”的舰龄接近7年,舰队中最新加入的福建船政造军舰“平远”舰龄也已5年。北洋海军日常出巡任务极为繁重,每年都要执行从北到南、沿中国海岸线巡逻和宣示主权的行动,其巡防区域最北端到海参崴,中经朝鲜、日本各港口,最南端到达南海诸岛以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对军舰的锅炉动力系统产生了极大的损耗,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军舰的航速变慢。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曾向李鸿章多次申请大修、更换锅炉,李鸿章也多次向清政府申请,但均没有下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