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甲午》:导读提要(1)

俄国太子在琵琶湖遇刺一事,撩动了日本敏感的神经,经此之后,在这个危机感极强的国度内,向外扩张的呼声日益高涨。1894年,朝鲜国内爆发东学道起义,日本以此借口,以诡谲的外交手段,将清廷拖入局中,意图就此吞并朝鲜。中国在最初虽以“老大”姿态应战,然而在朝鲜境内、中国东北、黄海及辽东各地大战均接连以失败告终。日本击败中国,上演蛇吞大象的一幕,甲午一战的战果着实令世人为之大跌眼镜。

“寄海署(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日本屡请我兵船往巡修好,现派海军提督丁汝昌统‘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铁快船,于五月二十日开赴日本之马关,由内海至东京晤李公使(李经方),再商定巡阅沿境各口,事竣并顺阅大阪、神户等处。据李使回电,已转致日外务省照料,请代奏。鸿。”[1]

1891年6月30日,位于日本本州东南的神户港彩旗飞扬,礼炮齐鸣,当地政府和日本海军的大批官员在岸上翘首迎候。港湾入口处,一队龙旗飘飘的战舰,正缓缓地驶来。

应日本政府邀请,清政府派出北洋海军军舰正式出访日本。从6月30日到8月5日,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迎着东瀛夏季融融的暖风,丁汝昌率领北洋海军访日舰只穿行日本内海,先后访问了神户、横滨、东京、长崎等城市、港口。期间日本天皇亲自接见慰问,华胄贵族、政府要员、海军将领、地方缙绅更是纷纷设宴款待,气氛极为亲密融洽。既往两国间的种种不快,似乎随着相逢一笑,就此永远化作了历史。

上述的一幕,对现代中国人来说,可以说会觉得非常陌生和根本意想不到,乃至无法理解。近代从“琉球事件”开始,就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为什么突然演出这么一幕?既然出现了这段中日交往的蜜月期,为什么几年后还会发生甲午战争?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要追溯到北洋海军1891年访日的一个多月前,日本风光秀丽的琵琶湖畔发生的意外事变。

世界进入英国人统治海洋的19世纪后,远离地区的抗衡。工业文明中心的东亚,处在一种独特的博弈格局中。老大帝国中国,尽管周边的琉球、越南、暹罗等属国如落叶般片片凋零,然而借着洋务自强运动在磕磕绊绊中勉力推行,外在也俨然是一只正在苏醒中的巨龙。中国东南海外的日本,虽然小国寡民,土地贫瘠,但是船小调头快,在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中,已经变为远东不可忽视的新兴强国。中日两国围绕琉球、台湾、朝鲜问题,时有摩擦,日本视中国为假想敌,中国称日本是肘腋之患,双方间以海军为代表的军备竞赛之激烈,一度令某些欧洲国家都为之咋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