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甲午》:序言 谁任其咎(1)

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巨大的伤痕,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或多或少见到这场战争所造成的直接、间接的影响。甲午战争的结局,导致原本从近代化赛道同一条起跑线出发的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命运之路,现代南北朝鲜的争端、中国的台湾问题,追根溯源也都会讲到甲午,这是一段距离今天既遥远、却又触手可及的鲜活历史。

提起甲午,很多人都喜欢追问,那场战争中国究竟为什么失败了?谁应该为失败承担责任?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从过往的岁月流痕中找寻这些题目的答案,为今天和未来提供镜鉴,以免我们再犯祖先们曾经犯过的错误。本书写作之初,得到这样的命题,我备感沉重,也深知这远不是几本乃至几十本书就能完全解释透彻的问题,但作为一名甲午战争历史的研究者,我又觉得有必要不揣简陋,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感触和体会,让更多的人知道。

既往的某些甲午战争史研究,往往给人一种模式化的印象。大到战争全局,小到战役局部,其论调总是倾向于将广大清军将士定义为爱国者,战争失败的原因或者是朝廷高层“投降派”的懦弱无能,或者是军队、地方上有奸臣、胆小鬼偾事掣肘,再或者是清军不懂得团结、发动人民群众,从而失去了本来可以获得的胜利。这种一度非常流行的说教式总结,在今天看来显得近乎苍白无力。

而随着中国崛起于世界的种种迹象愈来愈明显,国人对于自身历史的关注度也愈来愈高,对于这场在近代史上曾扭转整个民族命运、意义深远的大战,自然不能再局限于以往刻板的认识。一个国家,乃至民族,如果不能客观地认识过往的失败,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又何谈崛起和光明的未来?

甲午战败的根源,曾引发无数专家、学者的激论和探究。公允地说,这场失败实际上缘于中国近代化改革的不彻底,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个领域都没有彻底近代化的中国,输给了完全近代化的日本。世界在以一种赤裸裸的近乎残酷的方式告诉中国,适者生存,只有彻底近代化才能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找到一条生路。

本书对此战中所有重大事件均有评述,将它们联缀到一起就可呈现一幅完整的甲午战争全景长卷。近年来甲午战争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每一篇中都有所体现,诸如卫汝贵是被冤杀、平壤之战败于后勤、丰岛海战“济远”舰尾炮退敌是造假事件、威海保卫战中山东巡抚李秉衡的掣肘举动、刘永福在台湾保卫战中的表现究竟怎样,几乎都是带有颠覆性的新结论。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