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纷乱南北朝(5)

●南北朝的终结

足利直义重整旗鼓后,于正平六年(1351年)十一月杀回关东老家,夺取了镰仓。足利尊氏与其子义诠匆忙调集大军征讨,于足柄山?破直义军,次年(1352年)元月收复了镰仓,直义被擒。关于足利直义的下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于本年二月被足利尊氏毒死,一说是次年(1353年)得急病而死。

足利尊氏一看干掉了兄弟直义,再度翻脸不买南朝的帐。南朝以宗良亲王为征夷大将军,率领新田义宗、新田义兴、胁屋义治等将东下,和尊氏反复争夺镰仓,鏖战不休。当年八月,弥仁王继立为北朝天皇,称后光严天皇,一天两帝局面重现。

足利幕府经过观应之乱后实力大损,相对的,南朝一度恢复统一号令,又得到足利直冬等直义残党的支持,开始逐渐占据上风,在山名时氏、楠?正仪、足利直冬、桃井直常等将统率下,南朝军队曾经先后两次攻入京都。

正平七年(北朝文和四年,1355年)三月,足利尊氏、义诠父子击败南朝军队,收复京都。从这一年开始,南朝军队节节败退,京方重新占据了优势地位。三年后(1358年)四月,足利尊氏死于京都二条的万里小路邸,享年五十四岁,结束了他动荡播乱的生涯。

足利尊氏子义诠接任征夷大将军,继续展开对南朝的进攻。此后的战争,混乱得几乎无法理清脉络,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反正南北双方都是外战和内乱不断——既然连幕府将军都一会北朝一会南朝,那么地方武士朝?暮楚、朝降暮叛,也都可以理解了。计南朝方先后叛变的主要将领有大内弘世、楠木正仪等等,幕府方先后叛变的主要将领有仁木义长、细川清氏等等。

战乱产生了大量失去土地和主家的武士,他们在日本再无立锥之地,遂沦为盗贼,甚至渡过苍茫大海,前往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烧杀抢掠——这就是所谓“倭寇”的开端。正平二十二年(南朝贞治六年,1367年),高丽国王派遣使者来到京都,要求北朝和幕府恢复秩序,严禁倭寇。正平二十四年(南朝应安二年,1369年),刚刚建国的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使臣七人来到九州,向南朝的征西将军怀良亲王递上国?,国书内容主要是谴责倭寇,并希望通商友好。怀良亲王杀死了使臣中的五人,扣留杨载、吴文华三个月后,才写下一封言辞桀骜不训的回书,交予两人带回。

这大概是受了文永、弘安之役元军来袭的影响,一方面怀良亲王并不了解大陆局势,不知道这个明朝和以前蒙古人所建的元朝有什么关系,另方面也基于前车之鉴,坚决不能向外来“侵略者”低头服软。朱元璋看了那封回书,大概会哭笑不得吧,于是他在次年(1370年)再派赵轶出使日本,说明自己所代表的并非蒙古人而是汉人,怀良亲王这才恍然大悟,立刻好礼款待,并且上表称臣。

不过?于倭寇问题,日本内部还在打个不休,哪有闲功夫去处理?况且,倭寇的起因正是因为战乱,战乱不止,就算严剿倭寇,严禁船只下海,也是无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倭寇对高丽和明朝的沿海骚扰日益严重,朱元璋大怒,遂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断绝了和日本的贸易关系。

南北朝谁都吃不了谁,第二代幕府将军足利义诠遂尝试用和平方式完成统一,派人多次赴南朝谈判。然而两朝要并合为一,存在着一个极大的前提,那就是只能剩下一位天皇,义诠当然支持北朝,而南朝的历代天皇也都不愿意让出宝座,因此谈判最终还是以破裂收场。

到了?平二十二年(北朝贞治六年,1367年)年底,足利义诠去世了,传位给其子义满,次年(1368年)十二月,足利义满正式补任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时代,京方在军事上又有了长足的进展,一度攻陷南朝的天野行宫,而南朝名将如宗良亲王、北畠显信等先后去世,楠木正仪降伏,已经日薄西山,再难复振了。

就在这种背景下,双方的谈判终于获得成功,元中九年(北朝明德三年,1392年)闰十月,南朝后龟山天皇离开吉野,在将神器交付给北朝的后小松天皇后,体面地迁往嵯峨大觉寺隐居——南北朝时代就此终结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