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天庆之乱
天长二年〔825年〕,桓武天皇的孙子高栋王被降格为臣,赐以平氏,是为桓武平氏高栋流。到了宽平元年〔889年〕,高栋王的侄子高望王〔高见王之子〕也被降格赐氏,是为桓武平氏高望流。当时高望王被任命为从五位下上总介,离开京都,来到广袤的关东平原就职。
日本古代的行政区划“国”,又称“州”分四个等级,即大国、上国、中国和下国,大国的国守按规定要由亲王兼领,所以并不常设,守的佐官“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长官——上总国正是如此,担任上总介的高望王是上总州实际上的太守。
平氏势力就此在关东诸国中膨胀起来。高望王死后,长子平国香统治常陆国,次子平良兼统治上总国,三子平良将统治下总国。平良将曾任镇守府将军,他的儿子就是鼎鼎大名的平将门。平良将去世后,由其兄平国香兼管下总国,但据说国香为人暴虐,统治不得人心,就此良将、国香两个同源的家族矛盾日益加深。
当时,平将门的庄园位于下总国相马郡内,因此他也自称相马小二郎。据说从其父良将时代起,就在领地内捕捉野马、改良配种,后来更直接成为了朝廷的养马地,平将门继承其志,逐渐训练出一支战斗力相当顽强的骑马武士团来。
日本古代,战马缺乏,马种低劣,很难说曾经拥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军团,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核心的骑马武士加上步行跟随的郎党组建为军队,各种史料上记载多少多少骑,往往连这些步行郎党都一并计算在内——骑兵独立成军是近代的事情。不过正因为如此,平将门所部战马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虽非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军团,也足以傲视天下了。
当时朝廷权威未堕,地方势力当然不可能在不和中央权贵打交道的情况下就称霸一方。平氏也是如此,平良将曾把儿子平将门送上京都去服侍左大臣藤原忠平,几乎同时,他的竞争对手、平国香之子平贞盛也投到了右大臣藤原定方〔也是北家,忠平的堂兄弟〕门下。
平良将去世后,平将门回到了关东地区,他不断扩充领地,甚至不惜和亲叔父平国香、平良兼刀兵相见。承平五年〔935年〕,战争正式爆发,史称“平将门之乱”。
首先死在平将门刀下的,是他的伯父平国香。此时平国香的儿子平贞盛还在京城,他自知即便回去家乡,也无法和地头蛇平将门相抗衡,于是强自按捺下怒火,写信给堂兄弟平将门,说愿意化干戈为玉帛。将门得信后,以为平贞盛怕了自己,于是越发洋洋自得,嚣张不可一世。他随即又把矛头指向了另一位叔父平良兼。
第二年六月,平贞盛回到关东,很快就和平良兼搭上了线,两人合兵一处,共同讨伐平将门。承平七年〔937年〕八月,双方在子饲渡和堀越渡两处先后展开激战,因为平良兼打出平氏一门总领的旗号,士气低落的将门军大败亏输。然而平将门的势力并未因此失败而崩溃,他整顿兵马,不久后就在弓袋岭之战中挽回了败局。
这种耗时长久的拉锯战,使丰沃的关东地区处处燃起战火,百姓流离失散。可笑的是,面对如此乱局,京都那些饱食终日、腐朽透顶的公卿们根本就懒得搭理。直到平贞盛看清短期内无法取胜,就轻骑上京,才于当年十一月终于请得了讨伐平将门的诏命。
到了天庆二年〔939年〕,平良兼去世,平贞盛就以朝廷钦差和平氏一门总领的身份开始全权负责讨伐行动。然而此时平将门先后攻占了常陆、下野、上野?国的国司衙门,势力已经几乎涵盖整个关东八州。当年十二月,他甚至公然在下总国猿岛称帝,帝号“新皇”,宣布关东八州从此独立。
平将门之乱所以会闹出如此轩然大波,并非偶然事件。一方面,新兴武士势力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那些他们所看不起的只知游玩、吟诗却无实际本领,腐朽到了极点的公卿手中,把政权抢夺过来;另方面,百姓们也不满平安朝日益衰弱的统治,想要对社会结构有所变革。平将门部分顺应了这一时势,加上他自己武力过人,英勇善战,这才纵横关东,屡屡取胜。
其实从奈良时代起,日本就开始了造神运?,说天皇家族乃是天照大神的传人,是所谓“天孙后裔”,天皇是神,普通人是不能觊觎全日本君王的宝座的。不过巧在平将门也是天皇的后裔,所以他才自以为名正言顺地僭号建国,自己也来过一把天皇瘾。
平将门叛乱的几乎同时,在日本西部还爆发了“藤原纯友”之乱。藤原纯友本是伊豫国掾〔地方官名〕,任满后不甘心卸职,反而勾结海盗,图谋起事。天庆二年〔939年〕,藤原纯友突然统率千艘战船发动叛乱,袭击淡路、赞岐两国的国司衙门。朝廷下旨讨伐,他向西退却,进入九州的筑前国,袭击并占据了太宰府官厅。
平将门之乱和藤原纯友之乱统称“承平、天庆之乱”,据说两次叛乱本是互相呼应的,两人曾秘密约定,一东一西扩展势力,然后同时向京城进军,成事后平分日本。不管这种传说是真是假,对于平安朝廷来说,这可真是前后夹击,危机频现。当时朝廷几乎已无可用之兵,只能封官许愿,利用地方武士团来镇压地方武士团的反叛,所以这两次叛乱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武士势力不但没有因此遭到削弱,反而更加膨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