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遮蔽的夜晚(15)

绝版的尼木

认识尼木这个地方,是从一个兵的失误开始的。在不认识这个兵之前,我只知道尼木盛产藏香。我的书柜和衣柜里到处都放着产自尼木的藏香,因为它特别能驱虫杀菌,而且还有预防流行疾病的功能。我常同别处的朋友分享尼木的藏香,它由昂贵的麝香、穿山甲、檀香、肉豆蔻、野丁香、草果、樟脑、沉香、芸香、黑香、白芸香、茯苓、冬青子等几十种药品炮制成粉,调和为泥状。每当置身飘绕的烟雾味道里,我就想起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于公元7世纪在尼木县吞巴乡传授制香艺术的事,想起那里的木刻藏传佛经,以及那些热爱吞弥桑布扎的人们。想起简单的尼木,还可以用丰富的现代汉语译为美丽的“顶端”或“麦穗”……一个地方让一个异乡人有那么多值得想起的,这就注定它的独特远胜于一般人的故乡,因而忘不了,更不能忘。

11年前的1997年,有个湖南的小伙子何智就在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尼木当兵。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紧邻尼木的是尼泊尔王国。连队所在地海拔4100米,地理位置属于正宗的边防线。这里没有电视,甚至电话也没有。自然条件的艰苦也许只有在那里当过兵的人才具备权威的发言。艰苦到了什么程度?姗姗来迟的报纸成了“半月刊”,除了连队那几十张在他瞳孔里定型的面孔外,几乎长年累月看不到一个陌生人。当时正值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敏感时期,又是抗日战争爆发60周年纪念日,连队每天除了抓政治教育就是军事训练,战备气氛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何智到尼木之前是株洲的一个乡村教师,成天和半大不小的娃娃们在一起,单纯得从没见过不单纯的世面。突然看到连队几十号人频繁调动,军车隆隆开过荒原,心里总是提心吊胆的。毕竟他还在经历新兵蛋子的变声期。可是有一天,他手里也得到了一支八一式冲锋枪,据说这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比AK-47威力还大。同时,他得到的还有十粒晶亮的“花生米”。有了枪,何智的心里就多了一份保障。看到天上的秃鹫,他会很不耐烦地瞄上几眼;看到地上的土拨鼠,他也要用仇视的眼光瞅个不停,恨不得把它们统统当枪口下的敌人置之于死地。但连队绝不可能让一个新兵随随便便玩弄枪支弹药,只有在执勤和站岗时才能背在肩上,平时一律是锁上加锁,保险箱加保险柜。在那样孤独的天空下,何智盼着站岗的心情有多么急不可耐可想而知。他不时张望着鹰群掠飞的天边,一来有枪可以壮壮胆;二来要是真的发现有敌情,就可以立功受奖,说不定自己的英雄壮举还能上个一版报眼或头条呢。

转眼到了7月1日。新兵何智站凌晨3点钟的岗。这时,香港已经顺利回归祖国怀抱3个小时了,全国人民正沉浸在欢呼声中,可尼木连队的官兵全然不知。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仍不敢有丝毫怠慢,一个个仍然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同何智一起站岗的是一个四川老兵,姓鄢,在尼木待了多年,皮肤黑得就像山上吹口哨唱长调的老牧人。何智一心想发现个把敌人好立功,便偷偷问鄢老兵:看样子,是不是要打仗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