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榕树下的三栋屋(4)

三、三栋屋,客家围村的典范

我就是在这样的指引下走过来的。这里地处荃湾——香港新界的一个新市镇。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个被农田和客家人的围村包围着的小小的圩镇。到了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高速发展开始释放出辐射四周的力量,而港岛的空间毕竟太过狭小,他们也需要进一步向新界拓展空间。港英当局把荃湾作为了重点发展的卫星城,开始大规模填海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把那个时代最具现代化速度的地铁也修过来了。修地铁时,因三栋屋正位于规划的地铁隧道上,最后排的一排房屋需要拆掉。在政府的安排下,三栋屋的居民迁往了另一个地方,他们从住了两百多年的老村里搬走时,也把老村名带走了。那个新建的那个村庄还叫三栋屋——新三栋屋。

应该说,港英当局作为一个殖民地政府,对殖民地的文物保护还是相当尽职的。除了最后一排无法绕过去的、不得不拆的老屋,他们把幸存下来的房子小心翼翼地保护下来了,将三栋屋列为香港永久性法定古迹,并对三栋屋进行了修缮改造,把这里建成了一座客家建筑博物馆。这也让我多少有些失落之感,我到这里来,原本想看看一个原汁原味的客家围村,现在却是来参观一个博物馆。这两种味道是不一样的。然而这是事实,我只能默认。现在,你在香港的任何一个角落也很难找到一个原生态的村庄,无论走到哪儿都是城市的一部分,而现代人似乎更需要比乡村更坚硬的城市来作为肉身的硬壳。

三栋屋现在已处于闹市的中心。有人给我指点了一个方向-?一条老街,一大片老房子,当然,还有一棵大榕树。难得的是,在闹市之中这里还显得格外清幽。这是榕树的枝叶和蓬勃的根系营造出来的。我不紧不慢地走着,呼吸着大榕树在深秋季节散发出来的香气,香气扑鼻,好像不是一棵树、一种树散发出来的,好像还有很多别的树。客家人走到哪儿,就会把树栽倒哪儿。每走到一个客家人的村落,你第一眼看到的肯定不是房子,而是树。在他们的天性和习俗中,对植物都有着虔诚的崇拜情结,崇尚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直走到那棵大榕树底下,我才发现,错了,又错了。我一直以为这里只有三栋屋,走到了这里我才恍然大悟,三栋屋,原来是指这客家围屋特有的结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