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上龙舟,关于尊严的游戏
到了九龙,不到大海边去看看是说不过去的。在九龙尖沙咀看海,我感觉比在港岛的湾仔看海更好看,看得更清楚。尖沙咀,这个名字太形象了,它真的就像一只尖咀,把自己完全伸进大海里去了。香港文化中心和艺术馆也就在这个尖咀上,从那儿向南端走不多远,就是一个公众码头,附近还有天星码头、海运大厦、钟楼。有了这些参照物,在通向大海的路上,你绝对不会迷失方向。
就是这片海水把半岛和港岛隔开了。对于港岛,她更像是一个海湾,对于半岛,她更像一个海峡。隔海而望,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会就像从蓝色海洋上直接生长出来的,而对她的打量,人类或许真的需要有一片大海来作为距离,才能感觉到她无言的、宽容的、广亮的存在。这和你走进那个拥挤的、逼仄的、吵闹的弹丸小岛绝对是不一样的感觉。而这片大海,她到底叫什么?维多利亚港,维多利亚海峡,维多利亚海湾,维多利亚女王,这无疑是英国人的命名方式,他们以大海的方式表达了那些远离故乡的殖民者对他们的祖国和女王陛下的思念和虔诚。她是否还有别的早已失踪了的另一种命名?在这里,我总是有很多多余的追问,但却又无从深究或不想深究。
听说,——你可以把这当做九龙的又一个传说,当年英国强逼清廷签订的那一纸拓展新界的条约就是在这海上的一条船上草签的。大清国的龙旗和大不列颠的米字旗交叉悬挂,像一个世界的阴阳两面。那位大清国的使臣,看上去又老又瘦,一袭宽大的官袍,腰系玉带,但里面就像当时的大清国,只剩下一副空架子。不能说没有一个讨价还价甚至是寸土必争的过程,我想,他也肯定不想当卖国贼,他肯定也有很深的屈辱感,但他最终只能低下僵硬地梗着的脖子。当他用羊毫笔和一笔纤秀的小楷签字时,他是否有一种卖儿鬻女的感觉?对此,我依然不想深究。这一条约的签订,点燃了被划入“新界”的中国老百姓的又一轮抗英起义。这种激烈的抗争又注定只能是失败的反抗,在百年云烟过后早已恍如传说,但又绝对不是传说。我在东莞雁田就见过当年的抗英义军残存的指挥部,也在新界看见当年中英两国官员勘界后留下的界碑。用中英两国文字刻下的碑文,依然可以清晰地辨认。被风雨侵蚀得浑身斑驳的碑石,却异常坚固。正是这些石头,把同属一个祖国的土地,强硬地进行了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