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

——勤于学习才能实现志向

诸葛亮一直胸怀大志,有匡扶天下之心。当年他躬耕于南阳之时,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对外界的形势了如指掌,只是一直未遇明主。后来,刘备三次造访茅庐,其诚意感动了诸葛亮,于是诸葛亮决定跟随刘备左右,帮助他打天下,诸葛亮向刘备深入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和各自的军事力量,最终得出了天下必定三分的结论,之后和刘备出生入死,历尽重重艰难,终于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和魏国、吴国相抗衡。可见,诸葛亮的心中从来都是怀着大志向的。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须要有鸿鹄之志,如果没有志向,像庄子所嘲笑的燕雀那样,“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是难有大作为的。但是,仅仅空有一腔的豪情壮志是无济于事的,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就必须要武装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远大志向准备足够的条件,因为“风之积也不厚,则负大翼也无力”,如果诸葛亮不是日以继夜地研读经史兵法,日后也不会生出那么多锦囊妙计,更别提实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了。因此诸葛亮训诫后人的时候,强调要立志的同时,还要发奋苦学,否则,志向只能是空谈而已。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强调了学习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这封信中,我们能够看到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告诫和殷切盼望,他一再强调学习与志向的重要性,告诉孩子做人要有志向,不能庸庸碌碌、得过且过、随波逐流,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还要有发奋吃苦的精神,应当保持恒久不变的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名门家训析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几乎每位家长都知道这两句话,我们小的时候,家长也曾经以这样两句话教导过我们。通过这两句话,家长要让孩子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高峰,才能为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打下根基;心中有远大的志向抱负,学习时也就有了动力。离开了勤学苦读,个人的远大志向只能是镜花水月,而没有远大的志向,勤学苦读也难以持久。因此,家长不仅要让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还要鼓励孩子为了目标而努力学习。我们看看王羲之夫妻是怎么教育王献之的。

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由于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再加上耳濡目染,因此对书法很是钟爱。经过父亲的精心指导,再加上他勤学苦练,几年之后,他的字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多人都夸他写得一手好字。耳边听到诸多赞扬之声,王献之以为自己和父亲的字已经相差无几了,于是慢慢地懈怠下来了,并且开始骄傲起来。

一天,王羲之外出有事,临行时,随意在墙上题了一些字,让献之摹写。他走后,献之在旁边临摹了几回,自己觉得已经差不多了,于是他把父亲写的字从墙上擦掉,独独留下了自己的。

王羲之回来后,看到墙上的字,摇头叹息道:“可能是我写这些字的时候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了,要不然怎么会写出这么难看的字呢?”在旁边的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又很不服气。

几天之后,献之又模仿父亲的字样写了几行字,送到父亲书房。心想:这次父亲看到,一定会夸奖我的。谁知,王羲之看后,顺手拿起笔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变成了“太”字,随即一言不发还给了献之。

父亲平时对他要求很严。他一时弄不清父亲的意思,但又不敢多问,只好拿着去找母亲。母亲细细看了一遍,指着“太”字下面的一点说:“几行字,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写的。”献之听了,像迎头浇了一盆冷水,有些心灰意懒了。这时母亲耐心地对他说:“孩子,练习写字,必须下苦工夫。你父亲年轻的时候,先用四五年时间虚心临摹诸家的字样,把别人的特长融会贯通,然后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为了练字,你父亲不管走路还是休息,一直用手在身上一横一竖地画,揣摩字的笔画结构。日子长了,把衣服都画破了。他在练习书法时,因为写完字常到一个池里洗笔和砚台,后来池水全变黑了。他练字练得入了迷,连饭都忘了吃。有一次,家里人把蒸馍和蒜泥放到他面前叫他吃,可我到书房一看,只见他拿了一块蘸了墨汁的蒸馍正在吃呢,弄得满脸乌黑。原来,他一心想着练字,错把墨汁当蒜泥了。孩子,做任何事都不能好高骛远、自满自足,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行。”

听完母亲的教导后,王献之深受启发,决心每天刻苦练字。几年后的一天,他趁着父亲外出的工夫,又写了一幅字贴在墙上。王羲之回来一看,以为是自己写的,可是琢磨了半天也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写的。后来一问家人,才知道是出于儿子之手。这次他会心地对着儿子笑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