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一个有“君子风尚”的孩子
诸葛亮身为西蜀丞相,在刘备建立蜀国,并最终和魏国、吴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流芳千古,为后人所推崇。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同时也为子孙的前途算计得长远而缜密。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了诸葛亮的心思:他希望后代能够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列出了两个条件:一为静,一为俭。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急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这几句话家长也可以借鉴,用以告诫孩子,在处世之时,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应当以“静”字为先。只有让自己的浮躁心绪平静下来,才能拨开乱人耳目的世事迷雾,看清真相,才能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为之努力而不至于盲从迷失。在提升修养的时候,不管是面对何种诱惑和欲望,都要牢记一个“俭”字。生活上要有规律,有节制,不滥用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神清气爽;要懂得利用光阴,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避免荒废生命;让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享受每一个来自生活的馈赠,包括来自生活的幸福快乐与苦痛失意;让自己逐日累积人生智慧,不再有患得患失的心理。
诸葛亮认为,人若要有一定的才能,就必须要努力学习,而要学习就要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还要保持内心平静,不受外物干扰,因为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他还提倡用节俭来修身,因为生活过于安逸容易让人丧失斗志、分散精力、玩物丧志。而保持俭朴的生活才是提升道德修养的主要条件。
名门家训析要:对多数中国人来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已经耳熟能详了,而且这句话被很多人用于提升个人修养时的自我劝诫。让我们分析一下诸葛亮是如何教育子孙后代的:1.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用这几句话强调了静思的重要性,他告诉孩子们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修身,如果整日处在浮躁的环境下,心情也会变得浮躁,哪里有什么心思去学习、去思考?因此,要学会在纷扰中寻出闲静来,反思个人行为,提升个人修养。2.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通过这句话,诸葛亮告诉孩子们生活上要节俭,因为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德行。丰厚的物质容易让人丧失理智,而节俭的生活则会使人不为物质生活所累,有助于个人精神方面的提升。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了竞争,而竞争的内容也并不仅仅限于学习成绩和才能,将来的孩子要想开创辉煌的人生,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持之以恒的毅力、敢于拼搏的勇气、积极乐观的天性;要有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善待自己的修养;具备善于合作,善于与人相处,善于把握自己与他人情感的能力。家长在给孩子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塑造孩子的人格;家长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