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3)

成长链接: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让孩子学会处世之道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景:三两人在吃完饭之后,东家长西家短地闲扯,今天谁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谁又欠谁钱不还了,哪个人太不会办事做人了,等等,他们却不知道身边往往还有孩子在旁听;还有的家长喜欢在家庭生活中,比如说饭桌上对他人的长短妄加议论,谈论单位同事的是非。“×书记有名无实。”“××工作能力太低了!”“××这人心胸太狭窄。”这些内容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是长此以往,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于是在无意识中就学会了家长的这种恶习。

由于孩子正年幼,价值观尚未形成,这样日复一日地受到父母的影响,日后在和小伙伴相处时,无意之中也会产生片面想法,看不到其他小伙伴的优点、长处,而且喜欢在他人背后说长道短。当孩子长大之后,这种恶性习惯就会进一步放大,这样发展下去,轻者会被众人孤立,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形成一道屏障;重者会影响团结,给工作带来损失。古人在孩子的言行谨慎方面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明代家庭教育家朱柏庐曾教育后代:“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他从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的角度,告诫儿女言谈行事要谨慎,不要自以为是。清初教育家张履祥说“心虚则随处能得益”,则把培养谦虚美德的好处推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荀子·劝学》中则写道:“言有招祸也,行有招损也,君子其慎所立乎。”从立身行事的角度,教导后人言行要谨慎。汉代刘向说:“智者慎言慎行,以为身福;愚者易言易得,以为身炎。”这句话则是把谨慎行事提到人生祸福的高度。明朝仁孝文皇后在《内训·慎言》中说:“口如扃(门闩),言有恒;口如注,言无据。”以关门的门闩作比喻,形象地教导后代,谨言慎行才是长远的安身立命之道,而言多语失则难免会招祸的道理。再向前推,《礼记·少仪》中要求孩子要做到“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毋拔来,毋报往,毋渎神,毋循往”。也就是说不能偷看别人的隐私,不挤眉弄眼与人纠缠,不能揭别人的老底、旧账,不能有戏弄、侮辱别人的神情和动作,平日行动要安详,不能慌里慌张地来回乱跑,不能轻慢了鬼神,不要追忆、留恋过去那些不正当的事情。《曲礼》中还规定:“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等等。也就是说,当孩子到别人家串门的时候,进门前应该高声叫门、通报,好让主人知道有人造访,作好准备。如果人家门外有两双鞋,说明里边有两个人正在谈事情,要等听到里边人招呼后再进去。进门时应注意不能踩着别人的鞋,不要踢着别人的坐席,要提起衣服、坐到屋角的位置上,谈话的时候要认真地听,谨慎地回答等等。

上面列举的一些古人要求孩子谨言慎行的规定,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为人处世方面的周全考虑,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长大之后为人处世的能力。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对儿童的思想教育高度重视。因此,身为当代的父母,更要注意提高孩子的素质,让孩子养成言行谨慎的习惯,教给孩子在说话和办事时要三思而行,切忌冒失,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们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不非议他人,不飞短流长,不造谣生事,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良好的榜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