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马援家训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开国功臣之一。王莽时,曾任新成大尹,后随光武帝,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曾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一生战功赫赫。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推崇。马援能文,著有《诫兄子严敦书》,为世所传诵。
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
——教育孩子学会谨言慎行
为了能够让子女健康成长,以及获得今后的安身立命之道,古人非常重视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品德。《尚书》有云“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被我国历代教育家视为金玉良言,千古流传。马援就深知这句话的要义,并且时刻叮嘱子弟要谨言慎行。
东汉时的马援是一名功勋赫赫的大将。在平日里,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子侄一辈同样也不例外,不论是谁,若犯了错误,从不姑息,他教育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的例子就是千古流传的一个典范。
马援年轻的时候就壮志凌云,他一生战功无数,常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在南征交趾时,马援听人说他的两位侄儿马严和马敦喜好和一些轻狂豪侠之人交往,并且喜欢对他人品头论足,于是他特地写信给予训诫。马援希望他们做事周到、为人敦厚、谦虚节俭、廉洁奉公,改掉出言无所顾忌的轻薄作风。马援在这封书信中,用真切而严厉的词语表达了他对两位侄儿的殷殷教诲之情。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里虽然听到,但是嘴里却不能跟着喊。我不喜欢议论别人,批评政治;我宁可死也不愿看到子孙们有这种作风。龙伯高为人朴素谨慎,不多话,我很尊重他,希望你们多向他学习。杜季良豪侠仗义,父亲逝世时远近客人纷纷来吊唁,我也尊重他,但不主张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假如学龙伯高没有学成,至少还能做个谨慎忠厚的人,正如俗话说的,大雁雕不成总也像只野鸭吧,但是如果学杜季良而没有学成呢?结果只会变成社会上的轻薄儿,像民间嘲笑的那样,“画虎不成反类犬”。
马援以此比喻,是为了能让侄儿们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虽然耳中听到了别人的一些是非过失,但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对他人说三道四,更不可以参与到别人的是非评论之中。喜欢议论他人,妄加评判,这是人人都讨厌的行为。在信中,马援用龙伯高与杜季良两个人做例子,希望侄儿们能向龙伯高学习而不向杜季良学习。这也正是马援针对侄儿们喜欢结交侠士,论人是非的毛病给予的劝诫。
虽然马严和马敦只是马援的侄儿,但是马援却像教导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去教导他们。其实这也是马援敬爱兄长的一种表现。对他人妄加评议本身就是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假如传到别人耳朵里,也会对兄长的形象产生影响,别人会说他管教不严,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因此,真正能爱其兄,必然能爱其子,不允许晚辈做出逾越礼教之事,教给他们谨言慎行,也正是对他们最好的爱护。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如此复杂,出言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得罪人,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隔墙有耳”,一个总是喜欢在背后对他人议论不休的人,最终会遭到众人的遗弃,因此,古人在修炼自身的时候有一条戒律为“慎言”,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名门家训析要:“小心驶得万年船”,为人处世,小心谨慎是必不可少的;有很多青年人因为年少轻狂、出言不慎而吃了苦头,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在他们刚刚进入社会时,在待人接物的方式上显得比较生疏拙劣。中国历代家书都有告诫儿女言行举止要谨慎的话语,这是父母对子女为人处世周全到位的考虑。
有很多人说话往往会脱口而出,不加考虑,出言无忌,从而说到他人的痛处,轻者别人不和自己交往,重者甚至会因此惹上杀身之祸。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因为出言无忌,过于炫耀而被曹操斩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