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别逗了

早就有学者斥责功利性阅读,“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在功利心的主导下,读书并非因为“开卷有益”,而是汲汲于“经世致用”,为稻粱谋。如此,在当前的竞争形势下,读了书仍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及其家长转而投身“读书无用”的偏激思潮中似乎便不难理解了。

读书究竟有何用?

“学而优则仕”是不少中国文人自古抱定的信念,读书不仅为了“修身”、“齐家”,更为了“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的产生与我国古代的文人治国理念紧密相关。科举制度在堕入八股沉疴之前,的确起着鼓励人读书的重要作用,然而也给不少人压上了功利的重担。

受着“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鼓舞,我们的老师才会没收学生的“闲书”。相比于沉重的课业,我们倡导的读书是有界限的——仅限于教科书与教辅书。然而正是这种读书模式抹杀了人们真正的阅读兴趣,造就了功利性阅读与碎片化阅读。学生时代,我们从课本中读到的大部分是原著的片段一隅;而到了需要独立做学问、搞研究时,也只是习惯性地搜索出最为“切题”的碎片加以引用。如此循环往复,阅读只能沦为谋利禄的工具而失其真味。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富五车不是为了谈话时引经据典卖弄才学,也不是为了换得一纸文凭做利禄捷径,而是看重其对个人心灵的陶冶,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籍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绝方能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校园中的你,剔除读书背后的杂念吧,如此才能使读书成为一种心灵的需要、一种精神的渴求。读书应该是快乐的。为了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也好,为了实现人生的梦想也好,为了能有一个锦绣的前程也好,或者仅仅是为了读书的快乐也好……不论你以什么样的理由来进行这项活动,你都应当是快乐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