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钱是一种健康心理(1)

自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一家入住白宫以来,他的两位千金的举手投足都成了舆论和大众关心的焦点。

据美国媒体报道,奥巴马总统的女儿萨莎和玛利亚要通过帮忙做家务赚取一周的零用钱,在自己家里体验工作赚钱的滋味。

奥巴马说,他只给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7岁,一个10岁)每人每周一美元,作为她们做家务的报酬,比如布置餐桌、清洗碗盘、打扫自己玩的地方和壁橱等。

把做家务事和酬劳挂勾,甚至给零用钱这件事本身,都是很有争议的问题。一些家庭认为,家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做家务,不应该因为孩子做了家务就给他们报酬;另一方面,支持“做家务给报酬”的人认为,孩子们不应该什么也没做还能拿零用钱,这类酬劳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会重要的理财技巧。

实际上,像奥巴马一样,通过各种简单的方式让孩子从小培养理财思维的做法,在西方很多国家都非常盛行。例如在法国,早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家长们便展开家庭理财课程,教授孩子基本的货币观念;10岁左右,法国家长就开始为小孩设立独立的银行账户,积极培养孩子的理财观。

在美国,理财教育计划的制订则更为详细,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目标: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自己是无法把商品买光的,因此必须做出选择;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够进行简单的找零计算,能够数大量硬币;7岁,能看价格标签;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来体会赚钱的意义。

再来看亚洲,大多数父母与孩子谈到金钱时都讳莫如深,基础、系统的儿童理财教育相当空白。爸爸得在社会上打拼,为的是什么?当然就是钱。爸爸们心里都明白,钱这个东西在社会的等价交换物是任何人生产、生活、发展都必须的,即便表面再怎么清高,也没有谁会将金钱拒之门外,与钱“结仇”。既然爸爸们实际上也爱钱,为什么要剥夺孩子的权利呢?古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是取之有道,大大方方地爱钱、赚钱,便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合理合法的健康心理,大可不必扭扭捏捏。爸爸们越是不把金钱的本质和获取方式告诉孩子,孩子日后就越容易走弯路。

过年的时候,爸爸对妈妈抱怨:“现在经济不景气,今年的奖金少得可怜。哎,钱钱钱,命相连,真是气死人。”

这时儿子点点抱着皮球走过来说:“爸爸,刚才跟邻居天天玩,他说他爸爸都给他压岁钱了。”

爸爸愣了一下,连忙从钱包里掏出一百元给点点:“那,点点也有。”

点点接过钱,不满地说:“才这么一点,天天都有两百呢!”

听完这话爸爸急了:“你个小孩子,成天就钱钱钱,掉在钱眼里了?”

点点委屈地说:“你刚刚还在跟妈妈说‘钱钱钱,命相连’,难道你不爱钱?”

爸爸愣住了,片刻才说:“我爱钱,是因为家里开销需要钱,给你交学费也需要钱啊!”

点点扬起小脸说:“我爱钱,是因为我想买比去年更大的玩具车!”

爱钱,不分尊卑长序,更不分男女老幼。当孩子向你提出钱的需要时,是时候审视自己的理财教育是否缺位或者不当了。学者研究表明,儿童接受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关键期,对于稍具难度的理财能力而言,培养的关键期为5~14岁。

没人会凭白无故地爱上一件东西,只有当这件东西能满足人的某种物质或者精神需要的时候,他才会想要得到这样东西。因此,当这个叫点点的孩子爱上钱,这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他已经知道了钱的重要性;而此时,就是引导他建立健康、积极的金钱观的最好时机。

一家幼儿园里,一个由4~6岁的小朋友们自主“经营”的“玩具超市”开张了。

在幼儿园里一条长达50米的林荫道上,共开设了近100个玩具摊位,出售的玩具都是“小老板”从自己家里挑选来的。有的小朋友,还给自己的商品“标价”了。

玩具超市生意十分兴隆,有的小朋友为了多“赚”钱,几乎将家里所有的玩具都搬来了,站在旁边“打下手”的爸爸妈妈们累得满头大汗。爸爸妈妈们说,虽然当初在商场里购买的玩具是比较贵的,而在“玩具超市”里却以低廉的价格出售(主要是利于孩子计算),但这个活动能有效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让孩子学会简单的计算,认识金钱,学会理财赚钱,因此很有意义。许多“赚”到钱的小朋友都开心地拿着钱不肯放手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