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合适的方式规劝他。刘铭传的诗集《大潜山房诗钞》完成时,请曾国藩作序。曾国藩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机会,于是在序中说,你这个人用兵和写诗一样,都是属于不同凡响,但是你有一点做得不够完美,就是向来藐视敌人之意太多,也就是说没有经过太多的风浪,心中往往有一种骄矜之气。曾国藩嘱咐他应养成“豪侠而具敛退之气”,即发扬豪侠之气,同时要内敛功夫,遇事冷静沉着,少些锋芒,多点避让,人就完美了。
曾国藩还送给他一个礼物,是用动物羽毛雕的一把扇子。曾国藩在扇面上题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要刘铭传向他的前辈舒城(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周瑜学习。周瑜是孙吴的名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曾国藩希望刘铭传把骄矜之气压一压,要养成一种大将风度。
类似记载非常多,虽有夸张、神化成分,但曾国藩确实在识人方面有独特的本事。《见闻琐录》“曾文正知人”条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曾国藩善知人,预卜终身。任两江总督时,陈兰彬、刘锡鸿颇富文藻,下笔千言,善谈天下事,并负重名。有人推荐到幕府,接见后,曾国藩对人说:“刘生满脸不平之气,恐不保令终。陈生沉实一些,官可至三四品,但不会有大作为。”不久,刘锡鸿作为副使,随郭嵩焘出使西洋,两人意见不合,常常闹出笑话。刘写信给清政府,说郭嵩焘带妾出国,与外国人往来密切,“辱国实甚”。郭嵩焘也写信说,刘偷了外国人的手表。当时主政的是李鸿章,自然倾向于同为曾门的郭嵩焘,将刘撤回,以后不再设副使。刘为此十分怨恨,上疏列举李鸿章有十可杀大罪。当时清廷倚重李鸿章办外交,上疏留中不发。刘气愤难平,常常出语不驯,同乡皆敬而远之,设席请客,无一人赴宴,不久忧郁而卒。陈兰彬于同治八年(1869)经人推荐,进入曾国藩幕府,并出使各国。其为人不肯随俗浮沉,但志端而气不勇,终无大见树。
作者说,观曾国藩预决二人,真如天算一般。然其衡鉴之精,尚不止此。在军命将,说某可为营官;某人可为大帅,某人福薄,当以死难著名;某人福寿,当以功名终。皆一一验证。
曾国藩的幕僚方宗诚在《柏堂师友言行录》卷三记载:
王子怀曾言曾公真有知人之识,咸丰初年,予上振兴人才疏,公见之,即再三称赏,但劝予不要保举徐仲升(徐广缙)制军、周敬修(周天爵)侍郎办兵事,说仲绅前办夷事甚得体,然实无才,留广东使夷人有所敬畏可以,若办兵事,底蕴尽露,岂不可惜!敬修之才,但能办土匪,不能办贼,其后果如其言。
曾国藩的幕僚薛福成在《庸庵笔记》有“谈相”一文,记载道:
世俗颇传曾文正精相术,于文武员弁来谒者,必审视其福量之厚薄,以定用舍及所任之大小。余谓文正于相术不必精,然接见一人,每于其才之高下,德之浅深,福之厚薄,往往决之而终身不爽,以是负知人之鉴。
这句话颇为客观。而薛福成也有一些相人的本领,包括为曾国藩以及当时几乎所有湘军高层都有相:
曾文正公器宇凝重,面如满月,须髯甚伟,殆韩子所云“如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者。”余所觏当代巨公,无其匹也。知府张澧翰善相人,有癞龙之目,谓公端坐注视,张爪刮须,似癞龙也;惟眉发稍低,故生平劳苦多而逸豫少。
威毅伯沅甫(曾国荃)尚书,体貌颇似文正,而修硕稍逊焉。
合肥傅相肃毅伯李公(李鸿章),长身鹤立,瞻瞩高远,识敏辞爽,胸无城府,人谓其似仙鹤之相。
胡文忠公(胡林翼),精神四溢,威棱慑人,目光闪闪,如岩下电,而面微似皋陶之削瓜。骆文忠公(骆秉章),如乡里老儒,粥粥无能,而外朴内明,能辨贤否。左文襄公(左宗棠),貌亦如老儒,而倜傥好奇,议论风生,适若与骆公相反。
罗忠节公(罗泽南),貌素不扬,目又短视,不善驰马,衡阳彭雪琴尚书(彭玉麟),恂恂儒者,和气蔼然可亲;道州杨厚庵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