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海上私商:最后的屏障(2)

日本生产的白银,绝大部分也被输入中国。从1543年首次抵达日本,到大约1600年,葡萄牙人几乎垄断了中日之间的贸易,并通过日本—澳门—广州贸易,将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后智钢所认为的三个主要的白银输入渠道:以马尼拉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与美洲白银的涌入;以长崎为中心的中日贸易与日本白银的入华;以澳门为中心的西洋贸易与外银的内流。

1571年,西班牙在菲律宾马尼拉建立殖民政府,两艘马尼拉大商船满载中国丝绸、棉布、瓷器等货物驶向墨西哥阿卡普尔科,闻名于世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始了。

丹尼斯·弗株和阿图罗·吉拉尔德斯认为,世界贸易就在这一年诞生了。

万明也认为,虽然宋朝商业发展繁盛,但与晚明的发展不能同日而语。重要的是,货币化这一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动力,促使晚明发生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根本性转变。万明写道: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币,采取银本位制,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跨越了巨大的空间,形成了世界范围的货币流动形态,从中国开始,几乎绕地球一周的贸易结构,以白银为轴心建立了起来,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或称世界市场体系。于是,在世界历史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第一个全球经济体系出现了。

1571年,明朝的银库收入从75 000~86 000公斤(1公斤=20两)增加到116 250公斤,进口白银的作用显现。

1580年,葡西两国合并。同年,两艘澳门商船抵达马尼拉,澳门—马尼拉航线投入运营。随同商船一同到达马尼拉的货物,以中国货为主,次为日本、印度产品,返程时装运的绝大多数是白银。

随着中国货物在欧洲销路日广,葡萄牙再无有销路的货物可供出口,就改用现金采购中国货物,1582年后基本用白银结算,中国港口向葡商征税也均以白银计值。菲律宾吕宋岛也有地无他产,中国商船返回时,除了银钱,几无其他货可以捎带之说。白银成为葡西商人平衡中西贸易的唯一有效方法。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学界中有套利之说。16世纪80年代,中国的金银兑换比率是1∶4,欧洲是1∶12。到1650年,欧洲的比率又升为1∶15。仅在各国间倒卖就可以赚得钵满盆盈。

就这样,中国以吸泵者的形象左右着世界贸易的流向。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以至于美国学者弗兰克得出结论说:“1500~1800年,在经济全球化中,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那么到底有多少白银流入了明朝时期的中国?这是一个诸多国内外专家都热议的话题。阿特韦尔对日本白银输出量的估计低于其他多数经济史学者,他估计,在1560~1600年,日本白银的输出平均每年在33万~48万吨。肖努估计,在近两个世纪间,日本和美洲提供的白银总量在4 000~5 000吨。万明粗估说,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 620吨流入了中国。

凤凰网的一篇文章则认为,从1572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中国,保守估计约为17 700吨,并且全球2/3的贸易与中国有关。

李隆生估计整个明朝中国从国外输入了约14 750万吨白银,尽管这一数量在他看来,只有唐、宋、元、明四朝自产白银总量的六成左右,但考虑到这是在明亡前100年的流入量,相当于同一时期明朝中国国内白银产量的近10倍,就不难理解它对中国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