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原来是月亮惹的祸(4)

老国企四方机车车辆厂曾是铁道部下属的老工厂,当年是由德国人创建的,至今已经有109年的历史了。有一年,他们的管理层集中了三天的时间跟我坐在一起进行“零缺陷管理”的研讨。我记得很清楚,其中有一位分厂的负责人,总是紧锁眉头。

他后来对我说,“第一次就做对”令他感到很震撼,因为他从来不敢这么想。但第一次没有做对必然会产生“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这个道理浅显得同样让他吃惊。

他告诉我,他的这家分厂是做铸造件的,翻砂是必不可少的流程,而翻砂就必然会有气孔砂眼,有了气孔砂眼就需要补焊。这家分厂本来有两个焊工,而且八小时之内正常上下班,而随着铁道部这几年不断地实施大提速,各车辆厂业务量越来越多,他们的业务量也随之逐年增加,原本的人手显然不够用了,他就向老总请求更多的资源,招募大量的焊工,否则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后来,焊工的数量达到了12个,而且还要三班倒,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在最近的一次,他又向老板要人、要预算,但老板认为,总是这么下去,似乎也不妥,就果断地说:“不给你了,你们自己想办法吧。”也许应了我们中国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当他觉得不能按照老模式走下去的时候,他就开始思考到底该怎么办了。

所以,当他接触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时候,他似乎一下子顿悟了。但他也拿不准,于是他就向我询问:“杨老师,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不是就意味着第一次翻砂就成功了呢?如果第一次翻砂就成功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就不需要补焊了呢?如果不需要补焊,那是不是意味着那些焊工和焊条都是PONC呢?”

我笑着对他说:“你这不是想得很明白吗?”

回去后,他先去问那些翻砂工们:“你们给我说说看,你们有没有第一次就翻砂成功的,不需要补焊的情况呢?”

那几个翻砂工笑着回答:“头儿,如果没这两下子还叫翻砂工吗?”

他说:“你们这帮小子,那为什么总是需要别人补焊呢?”

翻砂工们笑了:“哎呀,不是忙嘛。你看,这么多的活儿,出错就会难免嘛。况且说了,我们要不出点错,你让那些焊工干什么啊?也总得他们忙点吧。”

这个厂长此时才恍然大悟,看来,他之前一直在走一条错误的路,接下来,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于是,便与管理层一起修订了政策。

这老企业一年产值3000万,但它的利润是多少呢?大家恐怕就猜不出来了。我问过许多人,有的人会猜得很大,说500万,还有说800万,甚至1000万的。这时候,我就会说:“如果这样的话你们都改行吧!”我伸出五个手指。他们说:“50万?”我说:“错,五万!”往往这时,人们会哄堂大笑,似乎以为我是在讲笑话。

其实,我真的不是在开玩笑,这是事实啊!虽然只是区区的五万,可在在当时那是NO.1!因为全部的同行业的厂家都是负数,而唯有他们还赚钱,我们中国老话,叫“一俊遮百丑”。换句话说,他们认为我们还是老国企,我们居然能赚钱,说明我们的方法没错,我们这是对的;这反过来又强化了他们认为以前的做法没有什么问题。再反过来,走遍全国看看,大家似乎全是这么做的,大家全都是靠补焊、修补来完成他们的任务的。而这个时候,当管理层在一起真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真正从源头、从政策上来引导大家第一次做对的时候,是要痛下决心的。

一旦有了政策,接下来我们一定帮他们安装一个预防的系统,同时,也要培养他们能力,培育他们的文化,为他们培养“星星之火”,帮助大家去理解和落实。简单说吧,从考核拉动,由厂长亲自宣布:“从今开始,我们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我要求你们在半年之内,把那12个焊工给我减回2个,而且要恢复到八小时之内,任何人加班,那就开除。同时,我希望在八个月之内,让那堆积如山的焊条在我眼前消失掉。”这就是管理层的政策和机制,其实并不复杂。半年以后,他们惊奇地发现,账面上居然有250万利润。

这也算是个经典的案例了。当时他们公司做出这个案例让我点评的时候,我专门让大家思考,这250万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确实也应该值得大家好好思考一番了。

有趣的是,没钱愁、烦,这有了钱更愁、更烦。因为作为国企的一个分厂。他们可不想把这笔钱上交。因为,他们害怕赚得多,交得也多,上头给你压的任务也就更多。于是,他们领导班子破天荒的第一次考虑如何花钱的问题。

说到这钱该怎么花的问题,有的说:“你看这还不容易吗?你们看我们这连基本的办公设备都没有,我们连笔记本也没有,电脑也没有,网络也不通。那咱就把办公设备换了吧!”那剩下的钱呢?工人建议说:“厂长,看我们的厂房多旧啊,多破啊,咱们是不是也该修修啊。”于是,厂房也翻修了,可还剩下很多钱,于是又决定把五十年代修建的厂门重新装修一番。一下子整个厂看上去焕然一新了。可最后账上还有五十万,他们只好上交了。

大家想想看,一年才五万,半年就五十万。多么大的一个改变啊!可是问题是它是怎么来得呢?

大学者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里谈到诗词的三种境界,其实也是管理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也就是“零缺陷”的境界啊。四方厂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显然,你会发现,当我们“倒过来读书”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开始关注“第三代利润”,跨入了“灯火阑珊处”的境地。如果说原材料和产品的制造是第一代利润的来源的话,那么服务经济则产生第二代利润,而质量却是我们说的第三代利润的来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