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人的都有几句吓唬孩子的惯用语。
我们在幼小的时候,大人吓唬的话,一般是“狼来了”。遇到不让大人满意的时候,比如不好好吃饭了,晚上“躲猫猫”不按时回家睡觉了,和别的孩子打架了,村长来了不躲在大人背后或门后边了,等等,大人们就喊“狼来了”。
这一招一般很灵,以至于长大了还有“狼来了”情结,以至于各行各业如遇到危机,遇到需要阻吓的时候,还把这三个字当作惯用语。
但现在似乎不行了,狼来不了啦。小时候大人们为了防止真的狼来,还教我们如何辨别狼与狗,说狼的尾巴是垂下去的,狗的尾巴如果不是丧家狗,一般是上卷起来的。有学问的家长还举了纪晓岚的例子,故事如下:
纪晓岚,在任礼部侍郎时,尝与尚书、御史议事,恰好有狗一条在门口窜过,尚书随口就说:“适才所过,是狼是狗(侍郎是狗)?”御史马上答道,“是狗”。纪晓岚岂能饶人,随口就说:
“鉴别狼和狗,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看尾巴,尾巴下垂是狼,上竖(尚书)是狗;二是狼只吃肉,狗是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
这样的吓唬还具有了知识性、生动性和人文关怀。
以前大人们还说,要是真的遇见狼了,别害怕,只要厉声说“这不是狼吗”,狼被识破面目后就会乖乖溜走的。
不道,现在的孩子都不担心狼来,再用狼来吓唬孩子也已经失效了。只是人们就是不知道创新,狼既然已经不怎么有,还在以狼作为恫吓的工具,势必有稻草人的尴尬和无奈了。
要看到狼只有到动物园了,或者到南方某中学,他们别出心裁地把狼的雕塑放在了校园里。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利用狼的余威,来行使吓阻作用。
实际上还不如用“狗来了”更具有吓阻力,你看看现在的家狗和野狗有多少,从地上遍布的狗粪就可以略见一斑。遇到狗的时候,不是一句“这不是狗吗”就可以让狗们乖乖溜走的。相反,狗们会得到了某种启发似的扑咬过来,尽管它们身后可能还有狗主人。我们从接二连三发生的狗咬人事件中,已经得到了教训,只是有些记者培训班或者有些大学中文系的课堂还视而不见,还一成不变地讲着,“人咬狗”才是新闻。
另有一种吓唬,是“讨饭去”。
如果孩子不如大人心愿,就用“讨饭去”进行吓阻。孩子们都知道讨饭者的形象,衣服褴褛,蓬头垢面,饥肠辘辘,面黄肌瘦,风餐露宿。有造诣的画家还故意或得意地把他们拄着的打狗棍画得超过身高,以示凄惨苍凉。乞讨者提着破筐,端只破碗,再加上比自己还高的一条破棍,被人戏弄,被狗追赶。读点书的大人还举祥林嫂和高玉宝的例子,孩子们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就顿感要听话,要服帖,否则就只能“讨饭去”。
这一招现在也不灵了,“再穷不能穷孩子”了,他们从刚蹒跚学步的时候,就是大人们追逐着哀求着吃饭,孩子们什么时候感到了“饿”呢?看见佳肴,侧目,甚至山珍海味,也是紧皱眉头,似乎与饭有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