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金融危机”——中国崛起路上最大的机会(11)

 

警惕西方国家对华捧杀

美国《世界日报》曾刊文《2030年中国GDP打败美国称霸全球》。文章说,日本内阁府发表的统计报告指出,中国GDP在全球所占比率,预测将由2009年的8.3%大幅增至2030年的23.9%,取代美国跃居全球首位。

该统计报告分析认为,受到人口老化、劳动人口减少的影响,日本的GDP全球占比2009年时为8.8%,至2030年将跌至5.8%,只达中国的四分之一。美国也将从24.9%降至17%,把排名首位拱手让给中国。从这些数据来看,大家都看好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将达到或超过10%,因而将领先于全球其它经济体。

人们注意到,近来关于中国的GDP将在何时超过美国的预测频频见诸报端。问题是,为什么西方国家总是喜欢将“中国经济超越日美”当成一个话题来反复讨论?

依笔者看,答案可能有四个:一是自我的警觉;二是借以鼓吹“中国威胁论”;三是寻找打压中国经济的借口,如逼迫人民币升值等等;四是利用经济理论的主导地位,有意制造GDP陷阱。

中国经济世界排名不断上升,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已对他们构成了威胁。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如果较多西方国家共同遏制新兴经济大国的崛起,新兴经济大国的崛起目标就有可能被扼杀。新兴经济大国即使最终“幸存”,也难免会元气大伤。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并不是首例。例如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美国学者曾无数次预言日本、欧盟甚至中国、印度将超越美国,而这些国家无非是美国的假想对手中的一个。

中国目前的境况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日本当年的处境。经过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到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步入了令人炫目的鼎盛时期。一时间,以美国媒体为首的西方媒体对日本经济奇迹进行了全方位的热炒。在广场协议谈判期间,信心膨胀的日本甚至主动提出将日元升值10%。然而,正是因为“广场协议”的签订,日本经济几年后陷入所谓“失去的十年”。

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傅高义推出一本名为《日本第一》的书。此书一出,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书之一,美国媒体也对此书进行了大肆炒作。

当时,日本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195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是英国或法国的1/3;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与英、法两国的总和相等,超过美国的一半。傅高义在书中写道:日本地少人多,资源匮乏,二战中被美国击败且被军事托管,但战后日本却创造了一个经济神话,在许多方面已超过一直以世界老大自居的美国。虽然日本在军事上没有打败美国,但通过经济战争却成功战胜了美国。傅高义在书中宣称,日本在工业和经济方面全面打败美国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一如既往地高速发展。1985年对日本来说,是最值得骄傲的一年。这一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高达1298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年美国的对外净债务高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70年的债权国的辉煌历史。

当时,美国知名学者威廉?哈维在《硬币的金融学校》一书中写道,日本1941年在偷袭美国珍珠港之后未能击败美国,而现在正在对美国进行和平占领,在不久的将来,日本人将占有美国人的灵与肉。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也在其著作《金融炼丹术》的后记中宣称,经济和金融大权正从美国向日本转移。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美国开始要求日本承担作为经济大国的责任,最重要的就是日元升值。这就有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当时,日本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对外贸易出现巨额顺差,客观上也对日元升值形成内在压力。因此,在广场协议谈判期间,日本甚至主动提出升值10%。

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进入了快速升值的轨道。由于美元贬值,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沾沾自喜,殊不知,他们所看到的所谓经济繁荣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由于当时日本企业还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对美国资产的大量收购其实非常被动和盲目,结果在期货、地产等市场都损失惨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菱公司在花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之后,就以半价再次卖还给原主。他们的其他一些投资,如高尔夫球场等也都以失败告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度风光无限的日本人购买的其实是一大堆“泡沫”。

1989年底,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泡沫经济”的严重性,进而采取措施阻止投机,结果使得股价暴跌,地价急剧回落。“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日本经济也随之进入长达10年的衰退期,日本人称其为“失去的10年”。

在日本陷入衰退的同时,美国企业和政府却靠回笼的资金转而投资各种新兴产业。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美国很快从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停滞中摆脱出来,创造了长时间经济增长的奇迹。

从喧嚣一时的“购买美国”,到短短几年后“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国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经济圈内很多人士将其归咎于“广场协议”,甚至称这是美国的“阴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无道理。

如今西方又把目光转向了中国,故而“中国经济赶超日美”的论调不断出现。不过,这些论调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对中国是极尽打压之能事,例如在诸多的国际贸易谈判中,西方国家每每不再以发展中国家看待中国,提高谈判门槛,或者频繁对中国出口产品实行“双反”调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设置种种障碍。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此类事情将会越来越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