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忏悔罪业(4)

我要合掌,

向十方诸佛菩萨

及大悲圣众,

如是祈白:

无始以来,

我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

无明地生起恶念,

怂恿他人作恶。

我被无明所欺诳和宰制,

竟对如此恶行心生欢喜。

现在我看到这种罪过,

伟大的怙主啊!我至诚发露!

在这些偈颂中,寂天菩萨介绍了藏传经教中“四力忏悔”的修行方法。这是四种放下烦恼的法门,它们是:一、以“正向的悲伤”来认识错误行为,二、依止本初的智慧,三、对治行动,四、尽可能不二过。

第二十七颂提出“依止”本初的智慧,在第二十八和二十九颂中,在大悲圣众无分别、无批判的智慧面前,寂天菩萨承认自己伤害了他人。在诚实以及对本初善的信任下,他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种忏悔具有疗愈功效,是一种运用正向悲伤来认知的力量。当他说,无明地生起恶念,怂恿他人作恶,他是运用慈悲的自我省思,因而带来解脱。如同吉噶·康楚仁波切所说:“我们可以向自己承认,由于无明,我们伤害了他人,却不会陷于‘我是坏人’(bad me)的情结而无法自拔。”

四力中第三力是“对治行动”或“反对的力量”,承认我们所做的恶业,与过去讲和,因此让我们超越压抑和愧疚。

对治行动的修行从古到今都有。举例来说,有一位美国越战退伍士兵曾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他一直不能去除满怀的愧疚。越南的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和他一起处理这种愧疚;在他来看,疗愈行动是再度回到越南,花时间帮助苦难中的人们。依着同样的精神,如果我们过去杀过动物,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反过来保护它们。

另一个方式是“生命回顾”。我至少一年做一次,想象生命将尽。我尽可能真诚地回顾整个人生,尤其将注意力放在那些我希望未曾发生的事上。诚实承认这些错误,却不歧视自己。见到内心的智慧使我勇敢检视生命,我生起欢喜心;见到自己常常失败,我生起慈悲心。这样我就可以继续前进了。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如何塑造,操之在我。

寂天菩萨的对治行动是宣告:伟大的怙主啊!我至诚发露!他公开表达他的忏悔,便是一种疗愈和对治。

第四力是决心。在本品最后一颂,也就是第六十五颂中,寂天菩萨发誓尽力不重蹈覆辙,舍弃不必要的愧疚负担,向前迈进。

忏悔四力让我们与世间建立更开放的关系。我们可以将“自己基本上是坏的,但希望自己不是”的遗憾,转化为知道“自己基本上是良善的”,而不再继续掩藏我们的良善。

由于无明推动

身语意三业,

我违逆三宝、

父母或师长。

我要公开向天人师忏悔,

我这个罪人在恶行中

所造的恶业

及可怕的罪行。

“我”和“罪人”的翻译可能容易造成误导。佛法强调没有好、坏、不好不坏等固定实性。基本上,若在心上用对了法门,而且愿意用它们,我们就有能力随意转化。若视一切事物为坚实的观点和偏见导致了不智行动,我们可以超越它。我们也可以揭露自己本初的开放和良善。第三十和三十一颂中,寂天菩萨忏悔一切令他不能慈悲的事,却不怀愧疚感或觉得自己卑劣。

“罪”(sin)或“罪人”(sinner)至少有一个正向的意义,就是它们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且不容我们轻忽。我比较喜欢避免有文化意涵的字词,不致对佛教造成误解。创巴仁波切将藏文dikpa译为“烦恼的罪过”,而非“罪”,作了一个心理学而非道德上的解读。“性本恶”这类的词对我们没有帮助,若不使用它们,我们更能开发出本有的力量和良善。

在我清净罪业之前,

死亡可能就会先到。

不论如何,为了解脱,

我祈求诸佛救护!

死魔的来临不可预知,

不管生命的任务是否完成,我们都不能永生不死。

不管我们生病或健康,

都不能信赖稍纵即逝的生命。

我们死时必须舍弃一切。

但因为我不了解,

不管是为了亲友或怨敌,

我都造作了种种罪业。

怨敌终将化为虚无,

亲友与我自己

也必将灰飞烟灭,

一切终归于空无。

第三十二至四十六颂,寂天菩萨引介了无常和死亡。用意是劝勉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我们需要自省。任何人都可能突然死亡,这促使我们用自我宽恕的心态来检视生命,于是死而无憾。

在第三十二颂中,寂天菩萨说我祈求诸佛救护,其他佛教祈祷文中也有“祈求你们的加持”。那么我们是从谁那里祈求协助和加持呢?我们如何能从不二的角度了解这件事?创巴仁波切解释说这并非某人来保护或加持我们,而是“但愿如此”,愿我被智慧的心保护并加持,但愿如此!

第三十四颂讨论了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当我们的朋友和敌人都不在了,我们心上还带着正向或负向的业力;当我们贪爱或敌意的对象不复存在许久之后,我们的习气还留着。本质上,问题并不出在我们的朋友或敌人身上;问题出在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或我们和外在状况之间的关系。当我们陷入贪爱和敌意时,我们在加强什么习气?一个月、一年甚至五年以后,我们对这个世间的感觉又如何?我们会更愤怒,更贪爱,更恐惧,还是会发生一些转变?这完全看我们今天所强化的是怎样的习气。

寂天菩萨告诉我们,跟那些与我们一样稍纵即逝的人纠缠不清,是徒劳无功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