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行(2)

“那石笋相传本来是有六根的,到了唐代却只剩下两根,宋代陆游还看到有两根石笋,后来就不见了。前几天看报纸,我才知道这里居然还有一根石笋的残部存在。相传这石笋之下镇压的是海眼,一旦动了这海眼,整个成都就会化为泽国。杜甫是不相信海眼这种说法的,他认为这应该是古代王侯将相的坟墓所在地,石笋只是坟墓的标志而已。只不过古代的成都人却大多相信那是海眼。”

这石笋果然与海眼有关,但罗三想从老者嘴里问出更多的事,便道:“成都地处内陆,怎么会有海?更何来海眼之说?”

老者点头道:“话是不错,不过成都人却相信这点。在成都一直流传一个成都为什么不打四更的传说。相传早些年的时候,成都这里是一片汪洋,人称西海。居民们只能生活在周边稍高点的地方,生活极其不便,于是居民就哀求上天,给他们一片较好的陆地,到得后来,有一位神仙大发慈悲,便将香炉中的炉灰洒下,顿时将整个西海填平成了一块陆地。但是由于香灰不够,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填到,就成了海眼,那海水从海眼中源源不断地涌出,眼见就要将成都重新淹没。成都人便从四处找来了一些巨石、佛像填在海眼之上,但还有一处地方无法填上,于是大家只好去求神仙帮忙。那位神仙就指派一只乌龟去填塞那个海眼,但是乌龟却并不愿意,神仙只好对它说:‘你只要将海眼堵上一个晚上,到打四更的时候,便可以离开。’乌龟一听如此,便去填塞了海眼。而神仙转头就吩咐成都人从那以后打更时,不打四更。这样一来,那乌龟永远听不到四更响,只好一直塞着海眼,至今都还在成都东门大桥那桥下呆着呢。”

老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道:“在成都海眼的传说很多。除了石笋,成都彭县天彭镇塔子坝也相传有海眼,而成都城区内的大慈寺的大佛像之下相传也有海眼。”

“大爷,那您也相信成都有海眼?这石笋就是海眼的镇石?”

“我当然不信。”老者道,“石笋其实是古蜀人大石文化的遗迹。”

“大石文化?”

见罗三不解,老者解释道:“在考古学文化上,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大石崇拜遗迹分布十分广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向南经地中海沿岸,从亚洲高加索经伊朗、印度到环太平洋地区的中国、东南亚、日本,以至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大陆,多有分布。由于它以巨石建筑物如石棚、石圈、石台、石墙、石雕以及石室为特征,所以考古学上一般称之为”巨石文化“,亦即大石文化。至于蜀地的大石崇拜,则需要从古蜀先民的老祖宗说起。据史记记载,古蜀先民的老祖宗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后代。他们最初是居住在岷江上游的大山之中的。古蜀第一代先王--蚕丛氏就是住在岷山石室里,当蚕丛氏从岷江上游的蜀山迁到成都平原之后,依旧保留了祖先对大山、大石的敬畏,因此,即便在成都平原上不产大石的情况下,仍然从外地运来大石,以不同形式的大石建筑来寄托对祖先及其生存环境的崇拜。这就造成了蜀地根深蒂固的大石崇拜。于蜀人而言,大石崇拜体现着蜀人对其祖先及其生存环境两种崇拜的综合,在蜀人的宗教体系中是一种颇为特殊的崇拜形式。”

老者侃侃而谈:“这种大石遗迹在成都有很多,其中又分为独石和阵石,独石集中分布于成都市,主要有石笋、天涯石、地角石、支机石、五块石等。列石,或称石行,亦称石阵,如新都有旱八阵,双流有八阵图,新繁有飞来石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