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俾斯麦--不是只有铁和血(31)

1874年1月,帝国国会重新选举,由于俾斯麦政府对天主教的打击太厉害,中央党反而赢得了老百姓的同情,议席一下子增长到了91个。

7月13日,俾斯麦在巴伐利亚被一个信天主教徒的箍桶匠学徒库尔曼用手枪刺伤。

10月5日,俾斯麦以遇刺为借口,把将中央党要人阿尼姆逮捕入狱。

由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阿尼姆和这次刺杀有关系,德国上上下下就对俾斯麦这种无中生有、借刀杀人的做法很反感,再加上俾斯麦对天主教不依不饶地穷追猛打,又得罪了天主教大国法国。

本来,普法战争和随后的《法兰克福条约》,就让法国对德国憋了一肚子气,现在俾斯麦又这么干,法国上下群情激奋,有人甚至提出来要跟德国再打一场。且不管打得过打不过,法国要死也要死在向德国进攻的路上。

看到反对天主教的“文化战争”闹得天怒人怨、内外交困,俾斯麦只好暂时服软,发表了些言辞缓和的言论,从1875年5月开始,更是回老家修养了半年,息事宁人。

内政方面平稳了一些之后,俾斯麦又腾出手来办外交了。

俾斯麦心里很清楚,随便欧洲哪个列强都不能容忍统一后的德国一家独大,尤其是在普法战争里吃了大亏的法国。德国想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有盟友,而且盟友们越多越好,越强越好。

早在1872年9月5日到12日,俾斯麦就要邀请了俄国和奥匈两国的皇帝和外交大臣来柏林会晤,第二年三国正式结盟,组成了“三皇同盟”。有了俄国和奥匈这两个朋友,德国的国际局势就稍微安全了一些。可刚过了3年之后,巴尔干半岛就出事了。

对欧洲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知道,巴尔干半岛有个绰号叫“欧洲的火药桶”。半岛地区本来就是国际矛盾的焦点,像后来的朝鲜半岛,阿拉伯半岛等等无一例外。巴尔干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历史上反复换主人,居民里更是基督徒和穆斯林杂处,光是基督徒里面就有十几个主要民族,信旧教的、信新教的、外加信东正教的什么人都有,局势也就出奇地复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