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多年前在武汉相识的两位朋友西门柳上和马国良,在2009年10月出版了一本书《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该书详细介绍了SNS的起源和理论模型、发展的三波浪潮,以及Facebook、Twitter、校内网、开心网和51等国内外各大主流SNS网站的发展历程;全面阐述了SNS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方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这是一本非常不错、值得一读的专业SNS的书籍。SNS这种应用和服务的崛起,是由互联网用户人际关系需求而推动的。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其中有1.24亿中国网民使用社交与交友类网站,占网民总数的32.3%。由此可见,SNS社交网络在中国也早已经开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人们基本满足安全需要后,即开始追求社交的需要。SNS首先满足了网民用户维护和拓展社会交际网络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满足用户获得多维度信息的需求,因为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世界中,用户需要在更短时间内获取自己认为更有价值的信息,而从人际关系网络中获得的多维度信息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同时SNS进一步提供给用户构建自我形象、寻求群体身份认同,以及宣泄情绪、娱乐放松的需求满足。中国互联网用户所积累的和在2008年爆发出的这部分足够量级需求被SNS平台所满足,正是SNS网站在2008年开始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在上述用户对SNS主要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再由上面SNS新朋旧友话题引导出的更加细分和用户需求进行深入讨论。
关于SNS网站存在的新朋(Networking)和旧友(Network)问题,最早的表述是Danah boyd(有着美女博士之称,是社会网络研究专家,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于2009年加入波士顿的微软研究院,也是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大约在2007年,她在一次会议上开篇就讲MySpace是Networking,Facebook是Network。Danah花了6个月的时间来调查这两个网站的用户,她认为 Facebook和MySpace衍生出了截然不同的网站文化,MySpace用户大多在上面表达对音乐和电影的看法,并且寻找值得推荐的音乐新人,借此认识相同爱好的人;而Facebook的使用者主要是联络经营关系,借此平台与大学同学或工作同事进一步交流。Danah boyd的意思是MySpace网站重点在于结交、认识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而Facebook重点在于维护曾经打过交道的老朋友。
那些生活体面,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立志于上大学的“好孩子”,越来越多地使用Facebook,他们多数是白人。而那些少数民族、移民、无意上大学的孩子、朋客等,则喜欢上MySpace,他们大多行为乖张,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所认可。于是,一个“高档”的Facebook和一个“低俗”的MySpace就奇异地区分出了用户的阶层,隐隐出现了白领与蓝领的对立。一些自认为高尚的人开始唾弃MySpace这种少数族裔或肥胖女生在上面搔首弄姿,好好一句话不说,尽说一堆火星文的网站。连做人不能太“MySpacey”都成了美国一句骂人的俚语。Networking是“外向型”的,重在开拓新关系;Network是“内向型”的,重在维护老关系。随后在美国的发展,MySpace逐渐衰落,Facebook风头日胜;其实在中国同样如此,中国以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SNS都是“Network”,它们也远比51初期的 Networking更优。CNNIC发布《2009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中显示,用户在SNS上的好友,近8成来自现实。这些似乎都证明了具有Network 思路的SNS较Networking更优。
我们回到用户需求,SNS本身最重要的两点:以人为本、关系网络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基础服务的不断完善,互联网用户的参与度不断提高,互联网已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信息媒介平台和通信工具,门户网站时代的“内容需求”导致的“内容为王”慢慢远去,而“人际关系需求”导致的“以人为本”开始爆发。通过互联网发展和维护人际关系在2008年或者更早已开始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亚基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