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三低”用户养活的互联网(2)

那怎么赚钱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从1995年到2005年的这10年来,在中国互联网上真正赚到大钱的企业有3类:广告、短信和网游。前面已经谈到过,短信和网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娱乐”互联网服务,它们都是消费类产品,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快速消费品”;而广告,其实是企业广告主在为众多的中国互联网娱乐用户群体买单。

回到本节所谈到的第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看似没有支付能力的“三低”用户,为什么能够成为支撑中国互联网企业盈利(典型例子就是短信和网游)的最大群体?

在互联网的长尾效应(Long Tail Effect,可理解为少量的需求会在需求曲线上面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而所谓长尾效应就在于它的数量上,将所有非主流的市场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市场还大的市场)下,其实用户群体的“支付能力”并不一定等同于其“收入水平”。单个的“三低”用户确实没有很高的“收入水平”,但是当“三低”群体的比率和数量足够大时,这个群体在互联网上同样可以表现出很强的“支付能力”。事实上,低年龄、低收入的人群对于购买快速消费品的小额消费的购买力是强大的,甚至远远强于高收入水平人群。关于这点,我们举一个现实生活的例子:20岁的女孩们喜欢逛商场,然后买一些仿冒LV包;而30岁的女人逛商场,估计买的就是真的LV包了。如果你是生产假冒LV包的厂商,对于你来说,20岁的低收入人群就是高购买力人群,也就是你的目标客户群。当这个目标客户群体数量足够大并且产生反复的“快速消费”时,其带给你的总体收入规模一定非常可观;反之,30多岁的女人再怎么有钱,但是数量有限、购买频率有限。

太多做互联网的业内人士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出入5A的写字楼,有着白领的风范,但其实从现实层面讲,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10年中,就是一个“假冒LV”大量生存的地摊,一个小额消费群体反复购买“快速消费品”的市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