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医生回忆胡耀邦去世(1)

1989年,实在是个不寻常的多事之秋,而且几件事都出乎意料。班禅副委员长辞世没过多久,又一位精力充沛身体一直很好的中央领导人骤发病变,他就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而王敏清则又一次成为现场抢救的组织指挥者。

《胡耀邦最后的瞬间》记载

笔者恰在前不久刚刚看到一篇发表于2005年9月题为《胡耀邦最后的瞬间》(以下简称“最后”)的文章,此文也记述了胡耀邦那次发病和抢救的过程,而且还写得相当生动和详细。因那篇文章与王敏清的叙述有很大差异,很有必要对当时真实的情况加以辨析澄清,故笔者将其文相关部分先摘录如下:

“会议于9点钟开始。主持会议的赵紫阳告诉委员们,这个文件草案(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发展和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已经是第四次修改稿了,今天政治局讨论后,拟将这个决定草案在党内外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适当时候,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予以审议。

赵紫阳讲话后,工作人员开始宣读决定草案,共念了40分钟。接着,李铁映发言,向大家介绍这个决定草案的起草修改经过。

这时,胡耀邦站起来说:‘我胸闷,难受。’他边说边想迈步离开会场。同志们见他脸色苍白,额头渗出汗珠,知道他生病了。时值9时48分。

赵紫阳问:‘是不是心脏病啊?千万不要动,赶快坐下。’这时胡耀邦旁边的秦基伟扶他在原位坐下。

‘快叫医生!’周围的同志们说。

怀仁堂的多部电话机同时拨通,三部警卫车同时开动,以最快的速度去接医生。

这时,胡耀邦双眼紧闭,已经不能说话。大家万分着急,慌乱中有人问了一句:‘谁带了保险盒?’恰好江泽民随身带了,就给胡耀邦口服了硝酸甘油片,嗅了亚硝酸异戊脂。后来,医生认为这一措施对舒张血管、争取时间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到10分钟,中南海保健处的医护人员赶到。又过了5分钟,北京医院的医生带着全套急救设备赶来,临时抬来一张床,就地开始了对胡耀邦的抢救工作。

根据医生的意见,胡耀邦的身体不允许移动。因此,政治局会议挪到其他会议室开,赵紫阳嘱咐温家宝和中办副主任杨德中留在怀仁堂现场照料。怀仁堂成了抢救胡耀邦的临时病房。

为了抢救胡耀邦,北京医院的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北京阜外医院、协和医院的心血管病专家们也很快被接来了。专家们经过会诊,确定胡耀邦患的是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及心率失常、阵发性心房扑动、房室传导障碍。经他们全力抢救,胡耀邦的病情稍有稳定。

下午4点20分,专家们认为胡耀邦病情初步稳定下来,可以上救护车。经同家属商量,将胡耀邦送入北京医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