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人才,做大梦想(1)

 我知道这时不能放弃,于是带着诚意,凭着自己的影响力继续奔走,见到项目 “老板冶就游说一番,“上海团队非常优秀,我可以用人格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承担重大项目冶。最终,我用诚恳和坚定打动了总部,上海团队开始陆续接到一些“好冶项目。

我于 1991年加入英特尔,迄今已经二十年。期间,两次来到上海,负责推动本土研发能力提高和人才培养。说起这些年的经历和感受,我感觉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推动和目睹人才的成长,并认为“中国有着最好的人才资源冶。 

·研发也需“化缘冶·

我在台湾长大,获得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后,到欧洲攻读硕士学位,最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

毕业后,我在 IBM研究院做了两年研究员,然后在 1991年加入英特尔,负责奔腾 Pro系列产品的研发与至强服务器产品线的开发,并在 1995年任新成立的微处理器研究实验室平台基础研究经理。 2000年,我被派往上海,主管英特尔软件与解决方案事业部技术开发部,负责推动英特尔在中国软件技术与参考设计水平的提升。其实,英特尔在上海的研发机构早于 1993年就已经成立,只是发展了七年,规模一直没有突破。英特尔高层认为,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新兴市场,公司需要在此拥有大型的研发基地,于是派我去上海,发展英特尔在中国、在上海的研发力量。

只身前往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去建立一个世界级的研发基地,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动身之前,很多同学替我担忧,“你也没有带一些班底,自己一个人怎么能承担如此重任?冶现在回忆起来,自己那时候确实也有些紧张:我没有在国内工作过,不了解大家的做事方式,而我做事的风格又比较随意,不知能否很好完成这个任务。

就这样,我忐忑不安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但是牢记着老板的期望:一定要使上海研发团队有质的飞跃。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抓紧时间不懈工作。在 2000 ~ 2003年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英特尔上海研发团队的人员数量从当初的四十人扩展到三百人,成为了一支有规模的研发力量,这也为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我再度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促成了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的成立,员工队伍增加到一千多人,在研发能力质的提升方面也很显著。而这一跨越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我不断为上海的研发团队物色优秀人才;二是为提升团队的技术能力和影响力,我到处去“化缘冶,为上海团队寻找 “好冶项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