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VS.“我们”(7)

现在看看整张纸。你看到的是一张个人地图——你个人的伦敦、曼彻斯特、法兰克福还有纽约。或者是所有这些的某种综合体。

研究部落消费行为

科法教授的模式可以在地中海现实生活经历中找到根源,但这个模式的有效性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区域或是工业化前期的活跃景象。的确,作为一名管理专家,科法教授确定了很多社会行为的例子,商家会发现这些例子很有趣——从法国纵列式滑冰的兴起到流行一时的低技术照相机的采用,如列宁格勒光学仪器厂(LOMO,LeningradskoyeOptikoMechanichesckoyeObyedinenie)。最近9,科法教授还展示了同一机制如何在低度涉入程度的快速消费品(FMCG,FastMovingConsumerGoods)产品(例如果酱)上引起类似行为。

这一点使科法教授对“部落”制定了更为清晰的定义,即我们消费的社会背景。在被他称作“后现代”部落和“古老”部落之间,科法教授提供了以下的不同点,使定义更加清楚明白(更加传统的社会群体,诸如那些我们称作“原始”社会的团体)。

1.短暂vs.永久

短暂性的,非整体化得团体。古老的部落是永久性的,整体化的。

2.多重性vs.排外性

一个人可以同时隶属于几个后现代部落。在古老部落里,一个人只能专属于一个部落。

3.概念化vs.有形化

后现代部落的界限是概念化的。而古老部落的界限可以触知,实际存在。

4.情感vs.亲缘

后现代部落的成员由共有的情感和重新分配的标记联系在一起。古老部落的成员由亲缘关系和部落方言联系在一起。

营销之外

我们很多人怀揣着消费主义行为现象工作,这现象中包含令人激动、可做谈资的品牌。大部分现代消费行为本质上都是社会行为,科法教授这样的论断的确正确。我们不仅在某个社会背景下消费(实际且直接存在或是跨越距离存在),而且还因某些社会原因消费——即目标或活动是群体或部落形成或相互影响的方式。这一点和道格拉斯·阿特金斯的“品牌崇拜”研究(cultbrands)产生共鸣——已经拥有崇拜群体的品牌(例如苹果和福特的最畅销敞蓬小货车),似乎都满足了每一个个体暗藏的社会需求(就如同宗教狂热分子一样):某种归属需求。真正的吸引力很可能不是品牌,而是其他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