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的幻象(2)

从德科斯惯常的工作范围考虑,他似乎不确定这个特别的新点子该怎样应用。1858年,英国科学进步协会(British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在利兹召开了一个会议。在会议上,德科斯提交了他的发明,但是没有引起与会者多大的兴趣。德科斯没有气馁,继续前行;他把他的新点子带到伦敦,带到大剧院和水晶宫。然而在那里,德科斯再次受到了首都剧院老板的冷遇。问题是——德科斯自己忽视了问题的关键——虽然他的发明可以在舞台上创造出巨大的效果,但是这要求剧院按德科斯的想法全部重建。幻象的出现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在观众和舞台之间要有一块完好的玻璃;第二,观众坐在舞台的高处。这才使得鬼魂的幻象呈现给观众,看起来像是出现在舞台上,而不是实际情况,在乐池里。

直到1862年,德科斯将他的发明提交给皇家理工学院(RoyalPolytechnicInstitution),他才找到了一个能最大限度利用该发明的人。这个人就是约翰·亨利·白波3,根据皇家理工学院的头衔,他被称为“白波教授”。白波个头很高,表情严肃,胡子上了蜡,声音洪亮。在德科斯带着自己发明的模型出现在皇家理工学院之前,白波已经在那里工作了14年。通过模型的视觉洞口仔细看,白波看见“鬼魂人物”出现在另一边,比他以往看过的影像更立体。白波被震撼了。只要稍加改进,这个发明绝对会吸引观众!也一定会让白波成名。

在那一年的圣诞节前夕,“白波的鬼魂”第一场表演在皇家理工学院上演。演出剧目源自狄更斯的一个圣诞节故事,《鬼魅缠身》(TheHauntedMan)。一具骷髅缓缓从稀薄的空气中显现,演员和观众都受到了惊吓,尤其是观众。白波决定不按原定计划向观众解释幻象的原因,观众们都变得非常着迷。德科斯选择接受500英镑,卖掉他的发明,后来他对这个价钱非常后悔(在他长达102页的辩护中,一次也没提到教授的名字)。英国观众(后来发展到法国和美国的观众)迅速抛弃了之前流行的魔术灯笼表演,成群结队地去看鬼魂在舞台上行走。

“白波的鬼魂”告诉我们什么?

幻象可以非常吸引人。如果要起作用,就必须如此。幻象让我们感觉一件事情在发生,然而与此同时,另一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也在进行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幻象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幻象给我们一种感觉,我们想要相信的事正在发生,但实际上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愿意相信鬼魂,所以他们乐意相信白波和德科斯的幻象。

我们看待自身本质、何为人性、行为产生的缘由等问题的观点和“白波的鬼魂”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倾向于认为(之后我会解释原因),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控制地位,自己可以做决定,是我们生活的有意识主体;我做事是因为我选择去做;每天感受到的“我”其实仍然是昨天、十年前的那个“我”。我不质疑我的记忆。我们所有人都会认为自己的记忆是准确的——好像一次成像照相机——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都有记录。而当我们回忆这些事情时,它们被准确地重现,独立于我们当时的感情。就是说,在我们回忆某事时,它肯定已经发生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