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后次贷”时期的金融新贵

次贷危机像一场海啸,席卷了整个欧美金融界。它摧倒了像雷曼、富通这样的金融巨头,重创了AIG、UBS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次贷危机无疑掀起了欧美金融业的重新洗牌。但风暴过后,谁是赢家?是在次贷危机中收购了Countrywide、美林证券、美联银行的美洲银行吗?是收购了雷曼北美业务的巴克莱吗?是收购了富通比利时及卢森堡业务的巴黎银行吗?我们的答案是:都不是。

今天的美洲银行、巴克莱只是在重复花旗、UBS昨天犯下的错误,他们在次贷危机中幸免于难,只是因为作为传统商业银行,它们在资本市场新兴业务上的涉足尚不深,但是在次贷危机中的疯狂收购和收购后的盲目混业为他们的明天埋下了危机。

收购本没有错,关键是收购后是否有能力驾驭这些业务,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隔离和资本拨备。在金融创新日益复杂的今天,大型金融集团需要对业务结构进行一次彻底的再梳理,使复杂的业务能以简单的方式来运营,使每个业务的经营模式和风险承担都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只有这样,金融创新才不会让大型金融集团的风险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控制,最终变成一个连监管机构和专业分析师都无法看懂的“黑箱”。

遗憾的是,次贷危机的教训被错误地总结了,多数金融机构倾向于更大范围的混业,然而花旗、AIG、UBS的事实告诉我们,盲目的混业并不能够分散风险,反而可能导致风险的扩散。金融集团需要更加精心的业务结构设计了,而谁能较早意识到这一点,谁就将成为最早从危机中站起来的企业。UBS在此次危机中受伤颇深,但这也促使它进行了更彻底的反思,它把“One Firm”的理念变成同一品牌下独立运营的多个部门,把一味协同变成有限协同,这些改革将使它在未来走得更加平稳,因祸得福的UBS可能成为危机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不过大型金融集团中像UBS这样彻底反思的毕竟是少数,摩根、高盛甚至申请变身为金融控股集团,这被很多人认为是华尔街独立投行模式的终结。我倒认为不一定,在危机中虽然有不少次贷公司、对冲基金倒下了,大型金融机构也纷纷四处求援,但仍有一些业务结构更清晰的创新机构受到青睐,如一些第三方投资咨询机构,因其客观性而受到迷茫投资人的追捧;还有一些专业化的交易服务商,也成为更加安全的经纪商选择;一些独立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虽然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但它们仍在此次危机中成为不少金融不良资产的折价收购者。

实际上,次贷危机打碎了大型集团不败的神话,消费者和机构客户都不会再因为是花旗、AIG或瑞士银行的产品就认为无风险了。这虽然是一个“血的教训”,但却也有它的积极意义,它将给那些有着更专业化技能、更清晰业务模式的中小型机构一次崛起的机会。规模所带来的信用溢价在缩小、金融业务的垄断性被打破,金融创新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更加强调专业化和结构化的时代 不是指金融衍生品的结构化,而是指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