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计之5: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2)

在央视做“百家讲坛”节目的时候,我说我送给天下父母一句话:“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比他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为什么呢?因为人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是离不开同伴的交往的。没有朋友这个问题很严重,怎么办?下面我们就来讨论。

36计之5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

在这个难题中,我先提出36计中的第5计“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小家,三口之家,你要想办法把它变成一个大家,变独养为群养。我认为独生子女靠一家一户是很难教育好的,因为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但他需要伙伴。怎么办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很具体的建议。

在北京,曾经有三个家庭,这三个家庭的孩子上同一个幼儿园,感情比较好,幼儿园闭园了,孩子们还都不愿意离开,你拉着我的手我拉着你的手,还想在那玩,不愿意回家。这三家的父母也非常理解孩子,经常制造机会让三个孩子在一起玩。

因为大家发现,三个孩子在一块玩得很开心,饭也吃得多话也多。后来这三家又发现,有的时候没有时间陪孩子玩,建立一个互助组也很不错啊。这个双休日我很忙孩子放你们家,他孩子也放你们家,下个双休日我有时间了,孩子都送我们家,轮流带。

有一次,他们请我参加他们的活动。于是去了天坛公园,三家父母和孩子都来了。父母们坐在树荫底下聊天打牌,三个孩子就冲出去了,到处跑。一玩就好几个小时,三家大人就坐下来和我慢慢聊天。

后来其中有个妈妈就给我打电话了,说孙老师你看我们几家玩得都挺好吧,能不能给我们起个名字呢?我说可以啊,一个孩子就是一颗星,星星们汇合在一起就是一条星星河,星星河是快乐的河,星星河是大家园,就叫“星星河快乐家园”吧。

这三个家庭的孩子就从小学玩一直到小学毕业,这个“星星河快乐家园”变得也很有名。我主编的杂志叫《少年儿童研究》,专门开了个专栏连续介绍这个“星星河快乐家园”。这个现象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专门做过一期他们的节目。我们觉得,独生子女家庭是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的。比如说,几个亲戚的孩子、邻居的孩子、同事的孩子,大家都有共同的目的,想把孩子教育好,这种模式就非常简便。这样就可以“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

后来我们想把这种模式做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的一些郊区跟当地农民合作建立了一个“星星河快乐农庄”,我们把孩子送到当地农民家里住。小孩在那个地方白天可以摘柿子磨豆腐等等,小孩第一次吃上自己磨的豆腐,心里别提多骄傲了。最后离开这个村庄的时候,孩子们还可以带一块自己磨的豆腐回家给爸爸妈妈尝尝。当地农民也很积极啊,因为冬闲的时候没活了,孩子来了他们还能挣钱呢,走的时候还会买你的农产品呢。

所以,其实这个方式非常简单,我觉得教育的智慧在民间,我们是可以有很多创造的。

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一位教授是少先队教育专家,曾经专门到北京育英学校的小学部做实验,叫“一日营”,就是一个小队大概六七个孩子,周末到其中一个同学家里去生活一天,一起吃饭睡觉做饭做游戏写作业。

小孩有个什么特点呢,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小孩从来都感觉别人家的饭好吃,别人家的床睡着舒服,别人家的玩具好玩,别人家的一切都是好的。对独生子女来说,能到别人家里过一天真是特别开心。所以在这个学校做实验时,我们给父母开家长会提出这么一个活动方案。

结果有119个家庭报名愿意接待这些小客人。有人说我们家愿意拿一千块钱来招待孩子们吃好。我们说不用,不要大吃大喝,孩子其实不在乎大吃大喝,就吃你家常的饭就可以。

孩子们都很高兴,星期六的早晨就来了,写作业,一起玩玩具做游戏。然后再去市场买菜,土豆、鸡蛋各买多少。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碰碰我,睡着了吗?没有,你呢?我也没睡着。大家都睡不着觉,觉得这真是个新奇的体验。

大家可以看到,这种方式创造了一种独生子女教育的新模式,所以父母不要说:宝贝,哪儿也别去,外面哪有咱家里好,咱就在家待着,家里又安全又吃得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