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二战后油价波动周期的历史考察(3)

价很快回落。1991年1月,国际油价反而出现大幅下跌。纽约商业交易所1991年2月交货的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收盘价在海湾战争的第一天就下跌了10.56美元。同期在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的石油期货和现货市场也出现了下跌的情况。所以,此次油价的波动并未对世界经济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应对此次海湾危机的国际合作被认为是第一次全面的国际能源合作。首先,这是产油国和消费国的一次合作。在国际市场每天减少470桶石油供应的情况下,欧佩克国家除伊朗外,各成员国均同意提高自己的石油产量,以弥补对伊拉克实行贸易禁运而造成的国际石油市场的供应短缺。国际能源机构则启动应急机制,各成员国通过信息交换和政策协调,稳定了市场心理,避免了抢购的发生。

其次,这次合作是在四大国际组织框架内完成的。一是联合国,其有关决议为全面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二是国际能源机构,该组织框架内的合作起到了交换信息、协调政策和稳定市场的作用;三是北约,美国及其盟国在北约框架内的军事合作,为发动海湾战争奠定了基础;四是欧佩克,其成员国通过内部协调,提高产量,稳定了国际市场。

3.3.4 油价持续走高(1997 2008)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油价继续下跌,并在1998年创下了年均价格的历史低点。在经历了1999年和2000年的反弹后,国际油价有所回落,然后从2001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周期。2001 2006年世界经济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全球GDP 增长率从2001年的2.6%逐步攀升,2002、2003、2004年分别达到3.1%、4.1%和5.3%,2005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在4.8%的高位,2006年则达到5.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7年全球GDP增长率为4.9%,比2006年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稳定增长。2001年以来,由于各国纷纷出台宽松的经济政策刺激本国经济,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原油需求的增加使得国际油价进入上升轨道。这一时期,国际油价连续突破30、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美元/桶的年均价格关口。

3.3.5 从暴涨到暴跌(2008至今)

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油价在2008年上半年从90美元暴涨至147美元,升幅超过50%;但在2008年7月中旬以后跌至2008年底的40美元一线,跌幅超过70%。2009年1月,国际油价跌至33美元左右,回到了5年以前的价格。尽管我们在之前的一些研究中考虑了次贷危机可能导致的全球流动性逆转和全球性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而且也认识到一旦爆发危机将给全球带来巨大治理难题,但也绝对想不到国际油价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起落。2009年以后,油价出现了恢复性上涨,从32美元的低位一路上涨至66美元。至2009年5月底,纽约商品交易所2008年七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1.23美元,收于每桶66.31美元。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1.13美元,收于每桶65.52美元。仅2009年5月,国际油价涨幅就接近30%,这也成为1999年3月以来的最大单月涨幅。

蒲志仲(2006)把1861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波动划分为六个长周期,并认为在145年国际油价波动的历史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长期高油价均衡(高油价时期)与长期低油价均衡(低油价时期)相互交替现象。若将一个高油价时期及其后的低油价时期定义为一个油价波动的长周期,则在144 年国际油价波动中存在着五个完整的油价波动长周期,分别为1861 1891 年、1892 1914 年、1915 1945 年、1946 1970 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