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二战后油价波动周期的历史考察(1)

公元1095年,宋哲宗绍圣2年,沈括去世。这位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北宋官员已经永远无法得知,他在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生于地中无穷”的石油果真如他所料,“(后必)大行于世”。

沈括去世后的第764年,即公元1859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工业正式发端。19世纪中后期,石油工业尚处于“幼年期”,技术水平和开采能力还很不成熟。往往是新油田还没有发现,老油田已经在衰竭,在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油价波动剧烈。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石油消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尚远远小于煤炭,油价的上涨不足以引起石油消费国国际收支的恶化,油价的下跌对石油消费国节省开支作用并不大。二战以前的石油市场是所谓的“墨西哥湾”时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石油公司主导石油市场。即便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石油价格仍然保持稳定。因此,1945年以前的油价走势对于分析当今世界的油价并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们把二战之后的油价波动划分为五个周期。

3.3.1 稳定的低油价时期(1945 1971)

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对石油的需求不断扩大。1948年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67年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主导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超过煤炭,达到40.4%,而煤炭所占比例下降到38.8%。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在1960年开始组建,虽然这显示出国际石油公司和石油出口国政府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但在这一时期,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仍然掌握在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手中。石油输出国的收入来源于特许权使用费。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许权转变成了利润五五分成协议。虽然欧佩克的成立被认为是石油出口国进行能源合作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该组织成立初期,欧佩克成员国的努力没有使石油价格发生大的变化,油价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根据WTRG给出的数据,1948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原油价格一直维持在每桶2.50~3.00美元,从1948年的2.50美元升至1957年的3.00美元附近。根据2004年美元汇率计算,同期原油价格在15~17美元波动,20%的涨幅与通货膨胀一致。1958 1970年,原油价格维持在每桶3.00美元附近,但扣除物价因素,价格却从16美元以上跌至13美元以下。经通货膨胀调整后,因1971年和1972年美元下跌,国际生产商的原油价格下跌幅度被扩大了。按照蒲志仲的计算,在1970年以前,高油价/低油价的比值还出现了逐年缩小的趋势。也就是说,油价逐渐趋于平稳。特别是在1946 1970年,长期均衡高油价和长期均衡低油价比值较小,整体看作是低油价时期。

3.3.2 低油价到高油价(1971 1981)

1970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国际石油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油国政府开始在供需关系日益偏紧的原油市场发挥作用,以公司为中心的旧机制被破坏,经营中的公司被产油国收归国有,丧失了对产油国石油资源的控制权。产油国政府于1971年在德黑兰达成协议,导致油价猛涨。 第二,美国的石油产量达到了顶峰,而欧洲和日本对石油的需求仍在增长,这就使得世界对欧佩克的石油需求量飞速增长,这些需求绝大部分依靠中东的石油产出来满足。 第三,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以后,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与黄金脱钩,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石,美元本位制确立。

1974年,美国与沙特货币当局达成了一个秘密协议。该协议规定沙特中央银行可以购买在竞拍机制之外的美国政府债券(美国政府保证这些资金的安全),但沙特必须确保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