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节选(1)

本书是《乡土住宅五书》的第四册,主要讲的是江西和广东境内各两个地点的乡土住宅。书中4篇文章,作者分别是清华乡土组的李秋香老师(2篇)、楼庆西先生和汪山土库的负责人叶人齐先生。它们涉及4个地点的乡土住宅:江西省乐安县的流坑村、新建县的汪山土库和广东省梅县的侨乡村、东莞市的南社村(图5)。

流坑村是位于赣中地区的一个大型血缘村落,人口有4000多,面积约3.6平方公里。除了规模大之外,流坑村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辉煌的文教史——从宋真宗到明完宗的400多年间,全村有32人中进士,其中竟有一门五进士,还有一人中了状元;二是发达的经济史——流坑董氏凭借着当官发财的积累和比较高的文化水平,在明代长江中下游商品经济尤其是后来清代江右商帮兴盛的推动下,相当成功地兴办了工商业。可以说,流坑村的形成是宗族、文教和商品经济这三种力量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村落的形成现象,也是整个江西省文化史的缩影。

新建县的汪山土库,是一座占地108亩的大宅。和流坑村的规划建设是在几百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分阶段逐步完成不同,汪山土库是在清中期的几十年之间统一规划并建成的,故表现出布局规整、巷路平直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能完成此类壮举的人经常是高官或巨贾。汪山土库的建造者,就是被称为“一门三督抚”的程氏三兄弟。汪山土库这座大宅,意义已经不止于满足居住,而是成为家族地位和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官的好处,在这里是尽显无疑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之所以在中国根深蒂固,除了有圣人教导的因素外,也离不开市场回报率的经济考量。

广东东莞市的南社村,是广府民系的一个典型村落。此类村落的乡土住宅,给初访者最大印象就是规规矩矩,密密麻麻。但是,在密集的住宅中间,通常会有一个或几个大型的水塘;水塘的旁边,分布着若干座祠堂(南社村有22座祠堂,一半多是在水塘北岸)。住宅与祠堂的地位差异,说明广府民系的宗族势力之强大——它可以让死者的灵魂占据着村中最好的地段,而让活着的人终其一生只能生活在狭窄的住屋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