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节选

楼下村是闽东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距离海岸有30余公里。这里的乡土住宅,多是由中、左、右三路组成的大宅子。它们的外墙封闭,但内部开朗而敞阔;“宅与宅之间相隔也远,每座房子看上去都独立、完整而有个性,四个立面都会有隐喻女性的叫做‘观音兜’式的山墙,轮廓十分活泼而又柔美”①。陈志华先生认为,楼下村住宅的建筑形式,反映出当地妇女参加劳动,并在家庭生活中拥有了相对较高的地位。

位于闽中偏西的永安市安贞堡,是福建常见的大型家族聚居堡寨的一个突出代表。此类建筑反映了福建社会的两个特征:一是宗族组织强大,二是政府管理薄弱,匪乱易生。这两个特征,其实仍然是福建“山高皇帝远”的体现。政府管不到的地方,宗族填补了权力真空。而以维护小集体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宗族,是容易因田地、水源和风水等矛盾而发生宗族之间的械斗的。家族聚居堡寨,在此类械斗中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石桥村,是闽南的一个小山村,村里的大部分建筑就是时下非常有名的客家土楼。石桥村的土楼主要有方形、长方形和圆形3种。李秋香老师揭示了隐藏在这3种土楼背后的历史动因:方形出现最早,因为当时生存环境恶劣,需要集整个宗族之力一致对外;长方形于中期出现,具有明显的外向性,这是由于环境改善、人口增加、陡坡建房(平地已用尽)和风水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圆形在后期出现,是由于太平军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村民们采用了防御性更强的建筑形式。

培田村,地处闽西,也是个客家人的村落。但是,和石桥村以朴素的土楼为主不同,培田村的住宅是多样的:从简单到复杂,有锁头屋、八间头、四点金、两进式、围龙屋、九厅十八井等;占地面积,最小的不足100平方米,最大的将近7000平方米;早期的住宅,以夯土墙木构架为主,朴实简洁,后来的一些商人之家,“质量及品味也越来越高,建筑装饰日渐繁复,雕梁画栋异常华丽,尤其是各种砖制门楼,砖雕、灰塑、彩饰格外华丽”②。在这里,李秋香老师为我们解读了一个有趣而与以往印象不一样的客家村落。

闽北的观前村,是顺应闽江上游航运业的发展要求而形成的一个商业性聚落。按生存手段来划分村落部局,也许是观前村最大的特色——整个村落分为三个小村庄:上坊村,居民主要以放竹排为生;下坊村,居民主要靠撑船为生;中坊村则多经商之人,另外有一部分村民从事挑担业。相应地,随着生存手段的不同住宅质量亦参差不齐,且住宅质量与房主职业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商人住宅最好,其次是船夫之家,再次是放竹排者的房屋,最差的是挑夫的住房。

这五种乡土住宅,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福建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的多样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