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夕阳里看天气

DIY看云识天气时最容易混淆的:夕阳西下的时候,如果大片乌黑的云与地平线相接,便预示深夜开始就可能下雨。按照农谚说法就是:“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但如果夕阳西下的时候,映衬夕阳的云彩不与地平线相接而是悬空的,一条条一块块,那么第二天反而是大晴天。正所谓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词汇的标准

常有这样的现象:流传几千年的某词汇,一旦被某学科收录为专业词汇后,你使用这个词汇时的智商便明显下降。你说:狂风大作!有人会告诉你:24?郾5-28?郾4m/s的风才是狂风。你说:下大雨了!有人会告诉你:日累积降水量25-49?郾9mm才是大雨。你脱口而出:春天来了!有人会告诉你:平均气温连续5天高于10度……

气象邮票

我国最“古老”的气象邮票是1958年发行的“特24”邮票,3枚。

其中第一枚上面是东汉张衡研制的著名的测风仪器——相风铜鸟。它比现在通用风向标更具艺术效果。

第二枚是在一个电闪雷鸣的背景下,带着探空仪的探空气球。气球肩负着了解高空风、气压、温度的职业责任。当然,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在各种庆典场合看到拖曳着大红标语的大气球。

第三枚展现的是大风信号塔。在那个年代,关于台风的各种颜色的预警信号,是通过信号塔而不是电视预报传播的。

第二组气象邮票是在即将改革开放的1978年发行的“T24”邮票,5枚。(照片中邮票的摆放未按序号)

其中第一枚是“气球探空”。注意一下,放气球的可是一位藏族女探测员。

第二枚是“气象雷达”。这在当时是最现代化的“武器”啊!相当于医院里探测疑难的“B超”哦。

第三枚是“天气预报”。那时候用的还是手绘的天气图和很简易的计算机(而现在,每秒上千亿次的计算机都不算什么了),那个说天气的预报员似乎还有那个年代“赤脚医生”的影子。

第四枚是“气象哨组”。当年的气象哨有点全民皆兵的味道。阶级敌人是敌人,坏天气也是我们的敌人。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先生据说当年就是一个红领巾气象哨的“哨长”。

第五枚是“人工消雹”。像痛歼来犯之敌一样,对着一片黑压压的云迎头痛击。那时候的人工影响天气,虽然范围小,种类少,但因为可以保护农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庄稼,所以在农村颇受礼遇。

除此之外,1959年的“纪64”、1960年的“特37”、1979年的“T41”中也都有气象内容。体现的基本是孩子们从小对气象的浓厚兴趣。百叶箱和雨量计成为气象的标志性物品。

在迎接21世纪来临之际,中国邮政发行了第三组,也是迄今最新的一组气象邮票“2000-23”,共4枚。

第一枚气象卫星我们的气象卫星是1988年9月问世的。现在我们既有极轨卫星,也有静止卫星。气象卫星云图已然成为气象节目中最直观的监测方式。

第二枚青藏高原气象考察这项内容不太为人所熟知,但它却是认识气象变化本原的一项基础性的大规模考察。

第三枚数值预报依托巨型计算机以数学方程计算天气变化的物理过程,使天气预报在专业预报人员主观经验的基础上有了可资信赖的客观依据。

第四枚人工增雨用飞机飞播凝结核可见现在的天气并不完全是老天爷的意志体现,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矫正着老天爷的行为。有专家估算,现在每6滴雨中几乎有1滴就是人争取来的。

前几年,关于气象的邮品又多了“气象节目主持人登上荧屏10周年”纪念邮折。作为一个集邮者,很庆幸能够拥有自己职业题材的邮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