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美元“绑架”世界(6)

货币,毫无疑问是导演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角。当新兴经济体开始崛起,当欧洲“大一统”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美利坚合众国的核心利益集团不会容忍这种态势继续发展下去,因为那样会刺激他们最敏感的神经——垄断资本利益。而垄断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则主要表现为金融资本。

金融是以货币为载体的,金融资本为了掠夺资源和利益,为了掩饰资本的嗜血性,为了掩护其民主的面具,作为金融资本幕前演员的政治家不得不配合幕后资本在新的时代发动一种难以察觉的“货币战争”,来重新演义一场“羊吃人” 的历史。

似乎美国的核心利益集团已经意识到自己昔日工业强国的名号已经名存实亡,政治背后的资本开始不断寻找新的出路。资本的嗜血性决定了其终将“不甘寂寞”,在强大的政治力量做后盾的情况下,落寞的资本必然困兽犹斗,做最后的挣扎,哪怕不惜一切代价、鱼死网破。当资本主义的资本不能再从工业发展中获得利益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演变成金融资本。

由于金融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当金融资本的投机走向高潮,毁灭也就不期而至了。似乎今天的事实开始印证马克思的论断: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冲突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而这其中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是其固有的、内在的矛盾。

黔驴技穷的金融资本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也就是说真正进入了“货币战争”时代。汇率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商品在全球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而贸易对本国工农业发展的贡献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忽略的。影响汇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国货币基础利率是影响该国货币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率上升,则该国货币表现坚挺;反之,则会疲软。而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又会要求不同的汇率政策,如工农业需要一个弱势货币政策,以此来刺激出口、增加就业,而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则会要求本国货币强势以更多地吸收外来资本使其繁荣。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相互博弈的局面,汇率也会因此而上下波动。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原理,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都不能在浮动汇率下保持永远的强势或者弱势,因为那样会损坏该国的长远利益。当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市场上保持强势时,该国的商品就会失去国际竞争力,外贸出口量会萎缩,进而影响该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而当一国货币长期处于弱势时,说明该国的竞争力不强,投资环境不好,从而影响了该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力,该国的长久发展会受影响。上面两个问题也证明了在无政策限制的情况下汇率会自动恢复平衡,但在实际的“货币战争”中,情况要远比教科书上的理论复杂得多。

在美国,由于受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的刺激,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持美国自身的投资需求,因此需要大量的借贷国外资本,并且华尔街也需要不断地吹大自己的泡沫,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这个游戏玩下去。从这个角度看,这就要求美元币值坚挺,让国外的投资者对美元有信心,愿意把大量的对美贸易盈余重新借给美国,从而支持美国的消费。可是,美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工业大国,需要大量的出口商品,这又要求其货币价格要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制定了支持欧洲复兴的 “马歇尔计划”,大量的商品不愁没有销路,此时汇率价格相对比较刚性。可是,盛极必衰,当欧洲开始复兴,日本开始强势崛起时,美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摇摇欲坠,农业和工业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此时美国需要新的政策来挽回这一颓势。美联储,这个“货币战争”的机器终于开动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