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东方管理学的精髓(2)

3.东方管理智慧中的道家与佛家之“道”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虽然以儒家为“道统”,但是决非只有儒家一家。事实上,道家、佛家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通常说,儒、道、佛三教合一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因此,道家、佛家关于“道”的思想也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对于“道”,道家将其诠释为“自然”,它讲的其实是一种境界。在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那里就明确提出这样的观点。比如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道”,其实就是一种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因此,在道家那里“道”就表现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心境。以庄子的话说就是,太阳出来了,人就不要举着蜡烛去跟太阳比光,你比不过它。这就是自然,就是不刻意。比如,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语),这是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情怀。但是道家认为,能够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固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登上山顶,同样也有收获。比如登山过程中欣赏到的蓝天白云、鸟语花香都是收获,这就是自然。如果刻意地一定要登上山顶,哪怕没有兴致了,哪怕心脏不好了血压高了,也一定要去追求“一览众山小”的既定目标,那结局会是很可怕的。因此人必须学会放弃,必须懂得“无为”,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境界。道家非常强调“道法自然”,这是它与儒家的一个区别。

以道家的这一智慧和境界来看,今天我们的管理中,有很多刻意的东西其实都是违背东方管理智慧的。我们通常讲的“作秀”,就是刻意地为了某种虚荣心或名利心,去做一个不自然的政绩工程或上一个不必要的项目,明明没有这个能力或者明明对这个领域不了解,但是为了刻意地表示我能做到一个多大的产值,我能达到一个多伟大的目标,勉强上马,结果往往得不偿失。

如今的中国企业整体上发展不错,在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中国企业界现在纷纷讨论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其实,我们的企业做大做强,如果是自然的,那值得庆贺。但是有一些企业的经营者、有一些主管企业的政府官员,他们理念中的做大做强是刻意的,并不自然。这种做大做强还不如不大,因为小的也可以是好的。比如说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市场通吃”的说法,这固然是一种雄心壮志,但事实上这不太可能,且不说世界市场,就说中国市场就有那么大,我们是很难做到“市场通吃”的。以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来看,在天、地、人当中,人是很渺小的,因为人只是自然的一个渺小的存在。因此,人不能够“心比天高”,否则注定“命比纸薄”。所以,过分急功近利,过分强调做大做强的这样一种浮躁心态,过分为了 GDP 的统计指标、为了面子而做的所谓形象工程,在道家看来是缺乏智慧和境界的表现。

可见,如果儒家讲的那个“道”是治理的一种路径、门道,道家讲的“道”就是治理者必须拥有的一种境界。这个境界的核心智慧是“自然”。

如果以佛家的智慧来看,东方管理之道的“道”还有第三层含义,它是一种信仰。我们通常说一位高僧是得道高人,或者说一个人道行很深,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2005年有一个全国性的调查统计数据,有67%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对自己的工作境遇评价为“郁闷”。我们为什么体验不到管理的快乐?为什么体验不到工作的愉悦之情?西方著名的管理学家熊彼德认为,管理者如果拥有一种信仰的话,那么工作就是一种很快乐的过程,如果管理工作只是你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那么你会觉得非常辛苦。所以,熊彼德举例说,建筑师在工作时往往是快乐的,因为他憧憬自己的设计理想和设计信念会因为工作而变成现实,而工匠的劳作注定是辛苦的,因为他只是为养家糊口而工作,每天的希望就是快些下班回家。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信仰的重要性。如果借用佛家的话语来表述,那就是“波罗蜜多”(即到达理想彼岸的信仰),也就是人对未来必须要有一种信心。这正是一种信仰。这样即使再艰难再辛苦,你也会因为有这样一种信仰而觉得自己是快乐的。以释迦牟尼的话说就是“化烦恼为菩提”。菩提指的就是一种快乐的心境,这种快乐的心境是跟信仰联系在一起的。信仰是指向未来的,它以一种愿景的方式存在于人的心灵世界。人的心灵世界因为有它的存在而充实,因为有它的激励而快乐。

如果做总结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东方管理之“道”的三种含义:其一是道路,这一内涵在儒家那里被特别地强调;其二是一种境界,讲道法自然,即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心境和智慧,这一内涵在道家那里被特别地强调;其三是一种信仰,一个得道的人就是有坚定信仰的人,这一内涵在佛家的教义里被特别地强调。这就是“道”的基本内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