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员工跑起》 为什么要授权(13)

十几年前,著名管理学教授费尔南多?巴托洛梅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没有人完全信任老板,怎么办?》,文章发表于1989年3—4月号的《哈佛商业评论》。巴托洛梅教授在文章中指出:

(1)对经理人而言,尽早抓住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而找出会使你头疼的问题的最好方式,是让你的下属告诉你。这取决于坦率与信任,但这两点都有严格的内在的局限性。在需要坦率和信任的时候,大部分人倾向于选择沉默,自我保护,而权力斗争也妨碍了坦诚。

(2)经理人必须认真培育信任,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增进下属的信任感。同时要注意对信任培育而言极其关键的六个方面:沟通、支持、尊重、公平、可预期性及胜任工作的能力。

(3)经理人还必须注意麻烦要出现时所显露出的蛛丝马迹,如信息量减少、士气低落、模棱两可的信息、非语言的信号以及外部信号等。必须建立一个以适当地使用、传播及创造信息为基础的交流网。

今天再读这篇文章,比照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丝毫感觉不到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旧文了,似乎巴托洛梅教授正是为中国目前的企业所写的。

怀疑和不信任是公司真正的成本之源,它们不是生产成本,却会影响生产成本;它们不是科研成本,却会窒息科研的进步;它们不是营销成本,却会使市场开拓成本大大增加。

——查尔斯?M.萨维奇

失去了信任,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哪一个经理人希望员工背叛公司,但是员工的忠诚是用信任打造出来的。只有“真心”才能换来诚心,这“真心”就是经理人对员工的信任。信任你的团队,信任你的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的第一步。以真诚换取真诚,以真心赢得信任,以信任获得成功。

【案例:李隆基的用人放权艺术】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初期,任用姚崇、宋 、韩休、张九龄等名臣,整顿武周以来的弊政,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著名的“开元之治”。在这个时期,李隆基还是很讲究用人之道的。

有一次,姚崇就一些低级官员的任免事项向李隆基请示,连问了三次,李隆基不予理睬。姚崇以为自己办错了事情,慌忙退了出去。正巧高力士在旁边,劝李隆基说:“陛下即位不久,天下事情都由陛下决定。大臣奏事,妥与不妥都应表明态度,怎么连理都不理呢?”李隆基说:“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

这番话,虽然是批评姚崇用小事麻烦他,实则是放权于姚崇让他敢于任事。后来姚崇听了高力士的传话,就放手处理事情了。

?管理启示

从以上这个事例来看,放权用人的积极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充分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使部下放开手脚干工作。

(2)可以克服部下对领导的依赖思想,激发其创造精神,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

(3)减少请示报告等工作程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4)可以使领导者从事必躬亲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大事。

【案例:孙权重用诸葛瑾】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瑾(字子瑜),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瑾受到重用,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背后中伤他明保孙吴,暗通刘备,实际上是被他弟弟诸葛亮所用的。一时间谣言四起,满城风雨。孙吴名将陆逊善明是非,他听说后非常震惊,当即上表保奏,声明诸葛瑾心胸坦荡、忠心事吴,根本没有不忠之事,恳请孙权不要听信谗言,应该消除对他的疑虑。孙权说道:“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刘备从前派诸葛亮来东吴的时候,我曾对子瑜说过:‘你与孔明是亲兄弟,而且弟弟应随兄长,在道理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你为什么不把他留下来,他不敢违背兄意,我也会写信劝说刘备,刘备也不会不答应。’当时子瑜回答我说:‘我的弟弟诸葛亮已投靠刘备,应该效忠刘备;我在你手下做事,应该效忠于你。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从道义上说,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一个道理。’这些话,足以显示出他的高贵品格,哪能出现那种流传的事呢?子瑜是不会负我的,我也不会负子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