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虽然在过去两年中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而有所恶化,但仍然保持平衡。稳定的汇率、适度的外债(GDP的14.5%)和充足的外汇储备(目前是1?471亿美元)都为银行体系重组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最后,中国政府对银行体系改革表现出坚定的决心。无论是1998年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最初努力,对广东粤海企业集团的重组,还是1999年针对不良债权问题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这些果断的举措将显著增强公众的信心。
上述这些因素为中国的银行体系改革提供了机遇,打开了机会之窗。中国既有决心也有资源来解决银行体系严重的坏账问题。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在中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然而,我认为,机会之窗同时也正在徐徐关闭,中国必须尽快进行银行体系的改革,以及时解决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论中国正在积极地想方设法以解决其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对坏账的处理是其银行业重组计划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然而,成功解决不良债权问题需要完善的法制体系,尤其是在破产和止赎权方面,需要成熟的非流动性资产的二级市场,需要大量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中国还无法满足上述条件。因此,净资产回收率预计会很低,这意味着银行重组的大部分成本必须由政府预算来承担。
在“最可能的情况下”,银行重组的总成本估计为2?72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99年GDP的26%。假设这些成本在10年内均摊,公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预计会在2002年翻两番,即从1998年的24%增加到45%。幸运的是,这一比重从2002年的最高点之后将开始下降,因而不会对中国长期的财政稳定构成威胁。
虽有资源解决其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且处置不良债权和重新注资是防范全面危机的重要步骤,但对中国来说,解决存量问题(即由于过去银行经营不当而积累的坏账)要比解决流量问题(即新资产的质量)相对容易一些。如果不从根本上对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和银行体系进行彻底改革重组,今后坏账问题势必会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