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影响(1)

中国银行体系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性的担心。一些学术机构研究表明,在银行危机与汇率危机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Kaminsky&Reinhart1996]。然而,就中国的情况来看,银行问题却不见得会对国际收支与汇率产生很大的冲击,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由国内存款支撑,而不是依靠离岸拆借,这不同于泰国或韩国危机前的情况。截至1998年底,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的外币净资产达到1?812亿美元(如果将中央银行排除在外,所有存款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外币净资产总计达240亿美元)。银行部门较低的对外负债率是防止银行体系问题扩散、波及外汇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处于财务困境的中国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国内银行而不是外国银行进行杠杆融资的。因此,不同于亚洲金融危机前泰国和韩国的企业,负债率很高的中国国有企业并无压力必须买入美元以偿还外债,尤其是偿还即将到期的短期外债。高负债的本国企业大量购入外汇偿还到期外债,往往是导致货币贬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中国银行体系重组所需的高额成本很可能会由政府预算来负担。政府仍然有余地通过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而不必大幅度增加主权外债。

第四,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往往依赖于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看到公众信心严重动摇的迹象。资本外逃问题显然值得关注,但因为中国尚未开放资本账户,所以这一问题并不足以冲击汇率制度。

最后,人们往往忽视了中国是一个大陆型经济体,它不同于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因而,国内金融领域或其他方面的经济问题并不会必然直接地和快速地影响到汇率,也不必非通过调整汇率来解决不可。

简而言之,在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货币贬值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民币才能够在过去两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保持稳定,而不是像多数人所预测的那样发生大幅度贬值。

国家财政对银行重组负担的承受力中国已开始着手解决银行坏账问题,但预计不良贷款的最终回收率会很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法律体系还很薄弱,资本市场也仍然稚嫩。因此,银行体系重组的高额成本最终会不可避免地落到政府身上。

由于难以准确估计银行体系不良债权在某一时期的特定比率、峰值、最终回收率以及银行需要注入的资金等,所以,在银行体系改革之初就事先评估其对国家财政状况的长期影响,颇为困难。

另外,中国未来利率走势和GDP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也严重制约了我们的判断分析。利率和GDP增长率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银行体系健康状况的影响,成为内生变量。银行体系的脆弱可能会导致信贷紧缩和实际利率升高,从而使实际GDP的增长率低于潜在的增长率。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愈慢,银行体系重组的代价也将会愈昂贵。

本文对银行体系重组所需付出成本的模拟分析基于三种不同的假设包括(见表4):可能出现的、最理想的和最差的三种情况。下面分别说明这三种情况会对国家财政状况带来什么影响。

可能出现的情况不良债权比例峰值达40%,贷款回收率为30%,GDP增长率接近于潜在增长率,实际利率渐趋下降。

最差的情况不良债权比例峰值达50%,贷款回收率为15%(接近于广国投破产后的估计资产回收率),GDP增长率大大低于潜在增长率(5%),实际利率保持在历史的最高水平上。

最理想的情况不良债权比例峰值达30%,贷款回收率为50%(达到国际平均水平),GDP增长率接近或高于潜在增长率,实际利率快速下降。

表4对银行业重组成本的估计不同假设情况(银行体系注资所需资本,本币计值,10亿)最理想可能情况最差资本/储备弥补损失股权(10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