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

中国改革的启航者与总设计师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邓小平的“四个现代化”概念虽没有直接提及金融,但他也曾肯定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论述金融的作用时,邓小平所关注的并不是金融与传统农业经济或工业经济之间的关系,而是非常明确清晰地把金融与“现代经济”联系起来。尽管邓小平并非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或金融专家,但作为一个富有睿智与洞察力的政治领袖,他显然清楚地看到了金融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发展经济学中,现代化(modernization)往往与发达或已开发(developed)的概念相提并论。按人均GDP衡量,如果一个国家国民的收入水平达到了今天美国、欧洲或日本的水平(目前每年人均大约在35?000美元左右),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归属为“高收入国家”或“经济发达国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低收入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赶”的过程,即通过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直至收入水平产生收敛或趋同(convergence)的结果。

实现长远经济增长,不能单纯依赖要素 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而必须是有生产率的显著提高。这样,金融的重要作用就凸现出来。因为,金融的主要功能就是动员储蓄,分配投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帮助社会提高生产率。运作良好的、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全球范围来看,银行对于私营部门信贷额占GDP的比例越高,人均GDP水平就越高;股市市值占GDP的比例越高,人均GDP水平也越高;债市市值占GDP的比例越高,人均GDP水平也越高。可见,发达的金融体系通常伴随现代化的经济。而且,近年来经济学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上述关系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统计相关性,而是反映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一种因果关系。

可慰的是,中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金融的重要性,近年来尤其致力于推进金融业重组,在银行改革与资本市场改革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国的银行与资本市场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与薄弱环节,未来还继续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与挑战。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但中国还不是金融大国,更非金融强国。中国在资本市场发展上的差距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显著。

在未来若干年,金融改革与金融业发展应当继续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如果不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不能大幅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与稳定性,中国过去二十余年GDP增长的高速度,如今将很难持续,甚至还会面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金融的现代化决定成败金融的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工具与途径。事实上,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也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因为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比较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社会稳定与经济结构,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客观地区分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别。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金融,就不可能有真正现代化的中国。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金融体系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softpower)。可以粗略地说,制造业主要体现的是国家的硬实力,例如,企业生产多少吨钢材和多少辆汽车等。而一国金融的发达与否既衡量了该国的硬实力,也评估了该国的软实力。发达的金融体系不仅需要有先进的IT系统与通信网络等作支撑,更需要先进的软件,其包括内部风险管理、业务模式、产品开发、服务质量、公司品牌与文化等,同时还需要优良的外部软环境 自由竞争、法治、公平游戏场和合理税赋等。

中国的金融发展已往忽视了非实物形态

读书导航